土地流转“转”来好日子
王暖华带领村民走出村强民富、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王暖华(右)和村民议事。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王暖华是琅琊镇周家庄网格党支部书记。自2000年上任以来,他以带领村民致富、建设富强村庄为己任,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项目,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他还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推行土地流转
发展道路宽起来
琅琊镇周家庄网格位于西海岸新区南部,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滨海大道和地铁13号线沿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俺们村地理位置这么好,但前几年,村民收入还是主要依靠种地和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薄弱,可以说守着金疙瘩过不上好日子。”王暖华告诉记者。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带领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成效,王暖华带领村“两委”干部四处取经,细致研究村情,最终找到了致富的钥匙——土地流转。2013年底,周家庄村通过流转土地1200亩,成功引进了康大奥兰多文化产业项目。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租赁费,同时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陆续摸索着试探,到现在大家伙心里都有了谱,都支持将自家的土地统一流转。发展就是要不断谋思路,小康不是在家里蹲出来的!”王暖华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周家庄网格狠抓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将全村所有土地进行流转,为百姓带来了富裕的曙光。目前,周家庄网格村集体收入已从10年前的30万元,增长到现在100多万元。
引项目促增收
百姓口袋鼓起来
“土地流转出去,我们有多少收入?我们平时干什么?”这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周家庄村民最关切的两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王暖华和村干部们想尽了办法,一方面挨家挨户宣传说明土地流转的具体细节以及项目内容、发展前景等情况,另一方面与项目方多次对接,为流转土地后的村民寻求就业岗位。
“2013年,我把我们家6亩土地委托村里统一流转给康大项目,一次性获得了30多万元的土地租赁费。同时,村里还把我安排在项目园区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比以前单纯种地好多了!”村民周晏绪告诉记者,现在光他一个人年收入就近4万元。提到现在的生活,周晏绪十分满意。
近年来,周家庄网格抓住琅琊镇镇村整体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先后引进了康大奥兰多文化产业项目、青岛金色海岸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青岛润欣文化产业项目、青岛龙湾侣俚生态园、青岛映山红观光园等项目,发展蓝莓大棚种植、特色花卉种植、高端绿化苗木种植等特色农业。随着项目不断启动,实现了村民、集体双增收,目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21000元。
推行五化建设
村庄环境美起来
村民生活富裕了,村里的配套服务更要及时跟上。近年来,周家庄网格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王暖华告诉记者,自2019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周家庄网格实施了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程建设:统一砖砌了村内外排水沟,使全村污水排到污水处理厂;村内外大街全部铺设了柏油路,更换了统一标准的绿化树木;美化提升了村西文化活动广场,更换了健身器材;扩建了周家庄百果园,园内建有儿童娱乐小广场及木制凉亭等一系列娱乐配套设施;对周家庄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在河内栽植荷花等水生植物,使整条河道变得更加干净亮丽。
此外,周家庄网格还开设了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组建了广场舞、太极拳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评选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百姓过上安定团结、幸福祥和的生活。”王暖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