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镇刘前村网格党支部书记魏清海——
“三步工作法”带出先进村

魏清海(左)检查新修的水沟,“转村”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本报记者 梁玉鹏
2019年12月作为公开遴选支部书记到琅琊镇刘前村任职后,魏清海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为刘前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刘前村连续2年荣获琅琊镇“综合考核先进村居”“环境卫生先进村居”“疫情防控先进村居”等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山东省级卫生村”,他本人也被授予“琅琊镇基层组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步工作法”
夯实治理基础
魏清海上任前,刘前村先后多次进行集中拆违,但均因党员群众思想不统一,没有实现有效拆除。群众的失望和怀疑,极大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信心,影响了该村的发展前景。如何彻底遏制村庄私搭乱建现象,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整治软弱涣散的党员干部,成为摆在魏清海面前一道不得不逾越的鸿沟。
为履行“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的承诺,魏清海一次次走访调研,一处处查看现场,一项项谋划措施,制定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宣传引导,灵活巧妙推进”的“三步工作法”。第一步是针对现象天天说,日日讲,统一思想认识;第二步是面向群众串门子,蹲街头,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第三步是解决问题接地气,贴民心,灵活巧妙。通过面向全体村干部和党员推进“三步工作法”,他们一步步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运用“三步工作法”,刘前村仅用12天的时间就解决了村庄多年未解决的54处违章建设,共计1500多平方米,且全部违建均由村民自行拆除。村庄环境一跃上升到全镇前列,让村民看到了村两委的精气神,让村两委赢得了民心,让村级党组织更加有力。
坚持服务思维
加强民生保障
熟悉魏清海的人都发现,相比之前在机关工作,现在的他变黑了也变瘦了。在村民的眼中,他是一位好书记,一位好的带头人,在村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线。
据了解,村民于某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其妻子属精神残疾,女儿还在上初中,家庭十分困难,但因户口等方面的政策原因,残疾证和低保都无法办理。疫情期间,魏清海自己出钱为其送去了慰问金和防疫物品。同时积极联系镇团委、妇联等部门进行结对帮扶。后经多方协调,2021年,于某的妻子顺利办理了残疾证,其家庭也实现了低保兜底,日常生活得到了保障。为其解决困难后,魏清海仍然多次入户看望于某一家,并及时给予帮助。“以前看见我来的时候,他对象还一直害怕,不敢说话,现在看到我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对我也逐渐敞开了心扉。”魏清海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魏清海带头筹措各类捐款捐物价值110000元,为村民免费发放各类防疫物资;为方便年老体弱村民接种疫苗,许多村民都是他亲自开私家车来回接送……数不清的例子,描绘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村干部形象,也刻画了一个时刻把村民利益放在心上的好书记。
坚持党建思维
助推强基固本
针对刘前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外出务工的多、年老体弱的多,组织生活不规范、不严肃等问题,任职伊始,魏清海便将严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会作为突破口,严格加以落实。他还创新实施了“蹲街头、坐炕头”工作法,在日常工作中,将每名党员摆进去,在疫情防控、环境整治、防汛抗灾等重点工作中,带领党员义务出勤300余人次。
为解决村内“旱季缺水、涝季水浑”的境况,魏清海争取到青岛光大集团10万元资金,新建深水井2处,为村民免费安装自来水净水器2部。此外,为解决村庄几十年的内涝和夜间出行难题,他还想方设法新、扩建和清理简易排水渠800余米,铺设过路排水管50余米,投资3万多元新安装LED路灯50余盏。
“我们把日常工作实践作为检验党员的战场,以此提升农村治理水平。”魏清海介绍,下一步,刘前村将继续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大力实施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唤醒党员群众的责任意识,营造党群齐心共建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