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 卢茂雯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反映了取得的成果,又立足新起点扩面提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所以,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全体农民必须富,农村必振兴。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风险底线的基本保障。只有将发展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用大历史观审视“三农”问题可以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几千年来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绝对贫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筑牢农业“根基”。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导环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作者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