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粮食高质高效行动,加快完善种业全产业链……新区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稳产增效
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西海岸力量

□本报记者 王雪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为确保粮食稳产增效,西海岸新区将粮食生产列为重要任务,并对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提出具体明确要求:计划投资450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开展粮食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和“吨粮镇”创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71.7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7万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只有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才能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卫青一语道破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近来,六汪镇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新农民”:他们或将手中的土地进行托管,或全部流转。曾经以种地为生的他们,笑称是给土地找了个“保姆”。“从去年开始,就把家里的65亩地全部托管了,从种到收都不用我操心,土地不再撂荒了,还能多赚钱!”六汪镇东涝庄村村民管清保满足地说道。
为“新农民”们打理土地的是种粮企业青岛粮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这是新区为稳抓粮食生产做出的有效举措。修水利,平道路……青岛粮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落户西海岸的不到两年时间里,曾经沟壑纵横的小地块,摇身变成了连方成片的规模化种植示范田。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新区聚焦粮食产能巩固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大力提高耕地质量。”王卫青告诉记者,接下来新区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在大场镇和六汪镇开展“吨粮镇”创建,示范带动全区粮食均衡增产。
完善种业全产业链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就要加快完善种业产业链,让一粒粒好种子“长”出农民富裕富足的好日子。
4月18日,泊里镇米家庄村网格党支部书记杜希征蹲在村北的试验田,仔细察看今年新品种小麦的长势。“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产量不会低,试种能成。”杜希征告诉记者,多年来,米家庄村努力担起全区高产示范展示田的责任,积极试种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像眼下西海岸普遍推广的小麦品种青风1号、青农2号,都是米家庄村2012年、2013年连续试种两年后才在全区推广。“目前泊里镇各村都种这俩品种,在全区的种植面积也超过了50%。”杜希征骄傲地说道。
区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科负责人王波告诉记者,近一年来,西海岸小麦良种供种数量232.6万公斤,供种面积为27.37万亩,小麦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改善,新区实现了小麦良种统一供种,保障了粮食安全。
分片包干送农技,财政补助防治病虫害,一喷三防保增产……为加强粮食生产全过程全环节调度,推动粮食面积落实、政策落实、技术落实,让每一块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入春以来,新区推出一系列有力政策抢抓农时,全力保障,让粮农吃下“定心丸”。
调整种植产业结构 积极推广复合种植
2021年,新区粮食生产较好克服了病虫害、严重秋汛等不利影响,实现了丰产丰收,粮食播种面积72.43万亩,同比增长1.48%;单产361.15公斤,同比增长0.48%;总产26.16万吨,同比增长2.02%。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但在王卫青看来,要想确保粮食安全并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对此,西海岸农业部门近年来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旱稻、甘薯、甜糯玉米等特色粮食作物,降低了单一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风险。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还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要求,优先保障小麦、玉米两大谷物的种植面积。”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和农机管理科负责人尹建华认为,“我们要继续坚持抓粮食生产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将粮食生产稳定度指标纳入区对镇街的乡村振兴考核,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逐级分解至涉农镇街,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一季接着一季抓,进一步压实镇街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了解到,2022年西海岸将大力实施大豆扩种行动,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9万亩,探索解决粮豆争地矛盾,努力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目标,确保两种作物复合种植产量高于玉米单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