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兴华集团实施流动党员“回家”工程,成立17个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

红色驿站:让流动党员有家又有为


  “亮明”身份后,曹广明(右)工作更有劲头了。□韩加君 摄
  □本报记者 张静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积极打造建筑领域党建品牌,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如今,建筑工人在项目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趋频繁。如何实现党组织的有效覆盖,组织团结起广大流动党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党建根基,成为当前建筑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兴华集团顺势而为,及时为流动党员在新区“建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建立红色驿站<<
  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近日,在位于薛家岛街道的一处建筑工地,木工班班长曹广明正和工友忙着做木工活。从江苏来到新区打工,曹广明一干就是20多年,与其他工友不同的是,他还是一名党员。然而,由于曹广明的组织关系一直在老家,平时在外务工很少参加组织生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为找不到组织而发愁。
  “兴华集团建立了‘红色驿站’,我们非常激动,党组织一直没有忘记我们。”曹广明激动地回忆:“当重新戴上党徽后,感觉好像回到了刚入党那一刻。如今,党组织找到了我们,我们要加倍努力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从“亮明”身份后,曹广明的责任感更重了。他主动作为、恪尽职守,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比如,看到工地上有物料摆放不规矩、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情况,他会主动告知项目经理,并全力配合做好整改。不仅如此,他还成了工友们心中的“老大哥”,大家有什么烦心事都愿意跟他倾诉。
  “亮明身份后,我发现他更加积极向上,每项工作都做到前面,对每个工友也都特别关心,我们有啥不懂的地方,他会主动指导我们。”采访时,工友赵吉文对曹广明赞不绝口。

  >>一个都不能少<<
  “隐形党员”陆续“回家”
  如何让分散在各个建筑工地上的外来流动党员主动“回家”?流动党员“回家”工程成了兴华集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0年,我们在区住建局的指导下,开展了‘建设红色驿站,让流动党员找到家’的活动。”兴华集团党委副书记龚学文说,集团在项目工地建设“红色驿站”,推行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即党员组织关系在隶属原党组织不变的同时,可加入建设工程项目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找到“家”,确保流动党员“不流失”。
  此后,兴华集团党委按照流动党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梳理所属在建项目参建各方所有党员情况,结合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制度,通过寻访、电话等方式做好建设工地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建立项目流动党员台账,要求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成立流动党支部,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
  一名党员一面旗。像曹广明一样的“隐形党员”陆续“回家”后,在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积极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工地一线的示范员、宣传员和维稳员,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工地上。

  >>优服务解难题<<
  凝聚流动先锋力量
  对于流动党员,不仅要抓好管理,更要抓好关怀服务和组织建设,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近两年间,兴华集团党委坚持以党内关爱、服务为纽带,从流动党员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各项党内互助活动,着重解决流动党员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子女入学、扶危济困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办职工书屋、送温暖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务工党员拓展幸福空间,积极营造“离乡不离党 组织在身旁”的温馨氛围。
  在施工现场,流动党员、非党员职工可以欢聚一堂,共学百年党史,汲取精神力量,合力打通党史学习教育在施工一线的“最后一公里”,为打造精品工程、建设美丽新区贡献“红色生产力”。“我们目前成立了17个流动党支部,找到了50多名流动党员。”龚学文说,他们的党员关系身份落实后,带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接下来将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
  如今,流动党员不仅聚拢在党旗下,更在流动中为党旗争光。两年来,该集团8个项目党支部被区住建局授予“先进流动党支部”称号,兴华集团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授予“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