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突出对日交流合作、导入优势合作资源、力促主导产业集聚,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

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腾

  开放是新区的最大特质。作为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是撬动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如何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市委、工委(区委)分别对此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抓住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进贸易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合作,提高对外投资发展水平。区第二次党代会则提出,抢抓RCEP历史机遇,强烈聚焦日韩,高标准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自获批以来,围绕“聚焦节能环保等产业,创造中日地方发展合作新样板”发展定位,西海岸新区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突出对日交流合作,导入优势合作资源,力促主导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

  >>划定“路线图”<<
  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支持开展中日地方合作。今年,经省政府原则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区要聚焦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开展对日合作,加快形成开放创新新格局、产业升级新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努力创造中日地方发展合作新样板。自此,建设这一新的高能级开放平台有了“施工图”。
  有了“施工图”,更要有“路线图”。市党代会报告提出,抓住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进贸易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合作,提高对外投资发展水平。区党代会报告也提出,抢抓RCEP历史机遇,强烈聚焦日韩,高标准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区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扩大对日对韩经贸交流,提升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产业集聚度,打造面向日韩开放的桥头堡。
  牢牢把握国家、省、市部署要求,西海岸新区把建好示范区写进区党代会报告和区政府工作报告,并在4月12日召开的工委(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明确,要充分发挥专班作用,突出主导产业引育,拓展对日招商渠道,围绕节能环保、制造业等领域精准招商;持续提升园区品质,实现智慧高效运营,增强产业承载力,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集中力量攻坚<<
  示范区建设成果初显
  围绕“一厅一园”总体布局,新区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聚合资源、攻坚克难,着力构筑对日开放合作新高地。
  国际经济合作区委托日本三菱地所编制示范区区域概规、总规,形成了“一环两翼三核多组团”空间布局,目前已完成管线综合、给排水等规划成果12项。实施区域配套道路建设,完成部分道路雨水、污水、电力等管网工程及路基换填、整理工程,先行满足了高端封测项目落地配套需求。
  新区还着力构筑对日开放合作平台。青岛日本“国际客厅”投入运营以来,承办中日绿色技术交流会等活动30余次,接待佳能、丰田等来宾470余批4100余人,与瑞穗银行等23个机构、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总投资1.2亿美元的日本荏原环保设备签约落户,总投资15.7亿美元的来易特、大明州等9个日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建成、在建中日服贸港等招商载体约20万平方米。
  同时,围绕新区“芯屏”产业发展布局,国际经济合作区加强与欧力士、富士康等产业龙头招商合作,总投资60亿元的欧力士(中国)实业控股已注册运营,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已经投产运营。2021年9月,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签约,共同打造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基地。

  >>深化中日合作<<
  主导产业集聚促发展
  按照“一年启动、三年成型、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总体目标,国际经济合作区正会同市发改委起草《青岛市推动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强烈聚焦对日合作,高标准推进示范区建设。
  未来,国际经济合作区将突出主导产业引育,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核心产业,协同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关联产业。其中包括与欧力士合作搭建中日产业超级链接者平台,加快建设中日科技城,积极推动荏原环保设备年内开工建设,加快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实现量产,推动富士康高端封测产能提升等。
  突出精准招商促进,加强与富士康、欧力士等产业龙头战略合作,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常态化开展对日招商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对日制造业等领域精准招商。
  同时,国际经济合作区还将依托王台老工业区升级改造,全面实施低效利用土地城市更新,促进区域集中连片开发,不断提升示范区品质。以体制机制创新,全力保障各项任务高效落实。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