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寻根问祖碾台李


  李氏族谱序。(资料照片)

  碾台李家谱。(资料照片)
  □李世新
  曾听老辈人说,过去的诸城南乡(现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的李姓,大多都是碾台李的后代,当然还有莒南、日照城关、五莲一带的很多李姓也是碾台李的后代。至于碾台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传说不一,多是些演绎,缺少真考。
  父亲去世前的那年春天,他从自己的锦盒里拿出一本李氏家谱交给我,让我重新抄修一下,可这本承载所谓碾台李来龙去脉的家谱早已面目全非——老鼠不但咬坏了锦盒,还把家谱的大半嚼了个粉碎。
  父亲说,老家谱在“破四旧”时被烧了,后来专门请了肖家洼的一个叫李鸿吉的本家老人给重新撰修起来,但不是很全,前面的部分失记,后面的也只是把我们这个分支整理出来,有些去了东北或者其他地方安居的后代子孙,则无法上谱。
  父亲还说:“这本破碎了的家谱,也有三十多年没再续了,当年,你满叔曾经把这本谱书借去,让他井戈庄的老岳父给抄了一本,不知留存好没有,趁我活着,我去要过来,你就再抄本吧,顺便把这几十年去世和新生的人名都给续加上。”
  “好说,现在有电脑,等我续好了就复印一本!”我这样答复父亲。父亲强调:“别只复印一本,多印点,分给在外工作和立家的孩子们,让他们别忘了自己是碾台李的后人。”
  壹
  李氏起源
  说起碾台李,不得不先说说李氏的起源,各种书籍和网络上的介绍是基本一致的,大体有这样四种说法:
  一说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遂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
  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李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子,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为象征,南方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
  老虎图腾说。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腹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巴语“老虎”。楚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为姓。
  源于封赏赐姓与外族汉化。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册封为李氏。唐朝李姓是皇族,凡立功的大臣多被赐姓李。如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贰
  碾台李的由来
  根据现泊里镇后草场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李氏家谱》记载,碾台李的由来是这样的:明洪武初年,山东等地因战乱和瘟疫,民生凋敝、人口锐减,朝廷急从山西、江浙、云贵等地大量迁民前往,吾祖李中遂从江苏六合东关粪堆里迁来诸城南乡(现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因兄弟分离时将一碾台分之作为日后相见信物,曰碾台李。
  另据老人们的传说,吾祖李中、李庸、李孝、李悌共兄弟四人,籍居江宁府六合县东关粪堆里(也说当禄村)。根据朝廷颁布的迁民规定,兄弟四人须有两人在迁民之列,为便于子孙日后相认,将碾台一破为四,四人各持一块。长祖中、次祖庸踏上了迁居山东之路,三祖孝、四祖悌则留居当地。中、庸二祖先落脚于诸城南乡,后庸祖迁至五莲毛庄。其后世子孙又分迁于日照、莒南等地,皆被称为碾台李。
  五莲潮河一带的老人则是这样讲述的:我李氏家族为巨族也,先祖从军驻守云南贵州乌撒卫(也说小云南,明朝设18省,没有贵州,当时贵州隶属于云南)。明洪武年间内迁,行至江苏六合分家时,弟兄四人各持四分之一碾台,以作为后代相认的信物,一居于日照黄山前,一居于诸城盛水寺,一居于大毛庄,另一先祖,族人说不清去向。曰:碾台李。
  始居诸城南乡后河的李姓,居址曾有碾台一角,在族庙中用红绸包裹供放,至1936年犹存。另传说五莲大茅庄(毛庄)村李姓的半块碾台仍在,但被埋在一郭姓房宅地基中。
  据清顺治十七年日照《李氏族谱序》记载:始祖李中,卒于洪武八年,葬于中黄山前西南。而诸城南乡后河一带《李氏家乘》则记载,李中祖卒葬于黄山东南双棒石西南,至今双棒石尚存。
  从老家泊里镇后草场村《李氏家谱》、海青后河一带《李氏家乘》、日照清顺治十七年《李氏族谱序》中,不但可以看出碾台李的由来,也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到碾台李在近六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漂泊迁徙脉络。
  从现存的家谱中找寻,我支是碾台李四兄弟中的李中之后,除李中祖外,从二世祖至四世祖名讳全部失记,五世祖开始就记载比较详细,其中有记载:十世祖有才,比较富有。据海青后河专为九世祖三仕公建立的天齐庙碑文记载,十世祖有才,为建庙堂和学校曾捐出20亩土地。次支李庸后,由潮河谱系记载,并较为详细。
  叁
  家训及世系字辈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老旧的家谱,先辈们的躯壳早已融进泥土,只有一个个并不耀眼的名字,还留在那片发黄的宣纸上。
  家谱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家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训和世系字辈排列。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好的家训对子孙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和国法一样重要的启迪约束作用。
  同样,世系字辈的规定和排序是家族血缘传承的直接表述。一般都是由家族内德高望重且有学问的人经过仔细斟酌确定,多是吉利、健康、向上的字句,朗朗上口。世系字辈是族谱的核心内容,也是家族世代繁衍的重要依据,将家族世代相传的血缘关系以图表方式排列下来,将世世代代联结起来,成为瓜瓞绵绵的家族历史延续。
  不知是祖宗原有,还是三十年前那次修谱加立,后草场村李氏家谱中的家训被排在了首页,共十六字:勤勉固本、忠孝传家、崇尚德品、善行天下。看来先祖们并没有期望后代子孙能够做出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大事,而是把勤俭、忠孝、立德、行善作为教化后辈的信条。
  关于碾台李字辈的排列,目前新区的碾台李各支派也不尽相同,由各支派自己确定,但世系是乱不了的。
  根据泊里镇后草场,大场镇肖家洼、保子埠,大村镇花根山等村的李氏家谱看,字辈基本都是一致的:一世祖,也就是立世祖为李中,李中祖后的二至四世的字辈均失记,五至九世祖名讳分别是单字武、建、泰、金、惟,多字名讳是从十世祖有才开始,十一世祖为天福,十二世祖为春字辈,分别是春白、春明、春方、春荣。十三世、十五世、十七世皆单字,十四世、十六世、十八世分别为芝、德、锡。十九世至三十八世则按以下字辈排列:鸿承世泽长、青云连科登、英耀华嘉丽、延龄伯仲增。李庸祖后,二至三世祖字辈分别是表、景,四世、五世、十世为单字,六、七、八、九世为文、守、汝、先字辈。再后由分支谱记载,无法查证。
  从本家家谱上看,碾台李现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四代子孙,部分支系已繁衍到二十五六代子孙。
  现碾台李大致分布在日照城关、莒南十字路、诸城南部、五莲潮河、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等地。根据本支的家谱记载,我支派十二世以后主要分布在以下地方——长支春白公后:海青镇坡楼,大场镇肖家洼、保子埠、刘家村等;二支春明公后:大场镇柳沟、河岔,大村镇后茂等;三支春方公后:泊里镇后草场;四支春荣公后:泊里镇后草场、菜园,大场镇肖家洼,大村镇花根山等。同时,散居于外地的碾台李后人不计其数。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史可以知古今,志可以明衍变,谱可以辨支系、别长幼。李姓目前在中国的人口数达9530万以上,加上漂泊到世界各地的李姓,总人口数已过亿。碾台李只是成千上万个李姓支系中的一脉,可谓沧海一粟。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