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丁莪家庄:红色村庄的前世今生


  高空俯瞰丁莪家庄。

  时任五莲县县长的张鲁东。

  丁莪家庄有一棵近百年树龄的古树。
  因为要到丁莪家庄开展一个调查,临行前我特意查了一下“莪”字的解释和村庄的来历。“莪”,音同“鹅”,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边,叶像针,开黄绿小花,叶嫩时可食。据说,明朝永乐二年,丁氏六世祖丁纬由大村镇沿白马河南下来到这里,见此地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便停留居住,有学识的族人根据当时景象,取名为“莪家庄”。清朝乾隆年间,因该村大部分人姓丁,便称为“丁莪家庄”。三十年前,曾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里教书,让我一度很费解——这个村距泊里镇驻地有七八里之遥,交通不便,人口也不多,怎会在此设立一所中学呢?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从老党员们自豪又兴奋的叙说中找到了答案。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八十多岁的老干部丁明君的记忆里,党的好干部张鲁东是丁莪家庄村民永远的骄傲。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年仅7岁的张金凤(张鲁东幼名)和弟弟一起来到村里的三姨母家。小金凤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但因生活拮据,他早早辍学务农,多处做工。动荡的时局、苦难的日子,让张金凤心中早早萌发了推翻黑暗社会的想法。尤其是得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更坚定了他奋起抗争的决心。
  1938年2月,一百余名日伪军从诸城乘车侵入泊里,日寇铁蹄所踏之处,家园破碎、生灵涂炭。此时,年满17岁的张金凤改名张鲁东,同有着相同经历的于云光一起,联络60多名有志于抗日救国的青年农民和学生,在小学校长崔仁卿的号召下,组建起抗日游击队。这支纪律严明、爱护百姓、誓死保卫家园的队伍一成立,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一大批爱国青年投奔而来。当年6月中旬,游击队来到泊里镇,在张鲁东的指挥和带领下,夜袭盘踞在泊里城内的土匪王子经部。经过激烈战斗,游击队最终攻占了这座商贸发达的重镇。进城后,游击队通过多种形式发动群众抗日保国,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很多贫苦民众纷纷加入队伍,使游击队的规模进一步壮大。当年7月,游击队选派张鲁东等几名骨干到正规部队接受培训。经多次辗转联系,张鲁东来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军政干校,在半年时间里接受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实践磨炼。期间,张鲁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学习结业后,他被中共山东分局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诸城独立营二连任指导员。1939年3月,二支队奉命西调,张鲁东留在本地担任中共诸城县委军事部长。期间,他广泛开展革命斗争,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党的抗日武装,并领导组建了各乡分队,这些基层武装组织战斗在山区、平原,狠狠打击了敌伪顽和土匪势力,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保护神。
  1939年底,诸城县委遭到国民党山东保安旅的破坏,县委书记被捕,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张鲁东辗转各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莒县、诸城县、五莲县等地发动群众,建立村自卫团,组建地下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1945年,张鲁东带领各区中队、县大队等武装组织,配合滨海军区参加讨李战役,痛击了敌伪组织、建立了民主政权。1947年5月12日,五莲县委在白庙子村召开五莲县成立大会,长期在基层领导革命斗争的张鲁东担任五莲县首任县长。
  全国解放后,张鲁东历任胶州地区供销总社主任、专署财委副主任,燃料部、电力部处长,水电部设计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设计院党委书记等职。1982年,为党辛勤工作六十多年的张鲁东光荣离休。两年后,他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丁莪家庄。看到村里的发展变化,他即兴赋诗一首:“日寇铁蹄践国土,投笔从戎奔战场。仇恨化作大刀曲,横劈顽敌凯歌扬。南征北战几生死,胜利全凭共产党。党政军民团结紧,伟大祖国立东方。四十六年弹指过,老友故乡聚一堂。求真存实忆党史,革命传统大发扬。三中全会开心语,四化建设摆战场。锐意改革创大业,社会主义是方向!”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在年逾古稀的老党员丁继富的记忆里,众多的英雄群体构筑起丁莪家庄令人称赞的“红色堡垒”。
  抗战初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进驻泊里后,丁莪家庄也有队伍驻扎。在部队战士的带领下,村里相继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等,战士们带领群众传唱抗日歌曲,组织群众张贴标语,高喊革命口号。那时,整个丁莪家庄歌声嘹亮、口号震天,村民喜笑颜开。很多青年找到部队,要求加入八路军,到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几天的时间里,就有十多名青壮年参军。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村里的党员群众不怕牺牲、英勇抗敌,张鲁东的弟弟就是其中一位。他加入儿童团,传递情报,参加抗日宣传,最终被日伪军以“通匪”之名抓进监狱。面对逼供,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活埋在城外。
  解放战争时期,丁莪家庄全村群众碾米、磨面、做干粮、做军鞋、捐献物资。村里青壮年自告奋勇推车往前线运送粮食,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转战六千里,成为“藏马子弟兵团”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藏马县县学(党校)在这里设立培训基地,连续三年培养了许多党组织的骨干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为巩固海防、保卫领土主权、应对入侵威胁,解放军某部的一个连在此建兵营、搞训练,驻扎村里长达四年之久。那时,全村人每日伴随着军号生活,每当军车和军人们外出拉练时,路边总是站满观看的群众,村民们对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品质无不交口称赞。每逢周末,部队会为村里送上一场电影,吸引周边十几里的群众前来观看。“别看我们村不大,但因为根子红、贡献大,村里每个人都腰板直,底气足,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往我们村里嫁呢!”谈起那段历史,丁继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农村实行联合办学时,有远见的丁莪家庄人积极争取把联办中学设在村里,并把村西北角最好的位置腾出来修建学校,让附近十几个村的学生都到这里就读。“人多了,村子就活泛了;学校来了,有知识的老师就来了;知识分子多了,村子发展就有思路了。”这是当年村里人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这些想法,让丁莪家庄成为鱼米之乡、果园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丁莪家庄引进了一批苹果树苗,准备下大力气发展苹果产业。刚开始,苹果树都栽在岭地上,结出来的苹果又大又甜,品质非常好。看到希望的村民们急着增产,认为既然岭上都能产好果,何不在肥沃的平地栽种,让产量更高呢?于是,大家就让苹果树下岭,让产量不高的玉米、小麦上山。不料,这种尝试失败了。
  大家请教农技老师才知道,原来在平地上栽植苹果,果树会因通风透光效果差而不容易开花,结的果子上面有锈斑,影响品质、产量;而在岭上栽种,由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果实糖分的积累和着色,因此果树会长出色泽艳丽、香甜可口的优质果。村民吸取经验教训,短短几年就发展果园400余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并曾获“省级模范园”称号。
  “好日子带出好村风。这些年,我们村的村民谨守道德理念,做好事、行义举层出不穷。每年年末,我们村还会办一场由村民自导自演的‘春节文艺晚会’呢!”谈起村子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丁立华非常自豪。
  离开村庄时,天已近傍晚,一列动车组风驰电掣般从村后的高架铁路上驶过。这个昔日临泽而居的村庄,如今背依地铁、手挽高速、紧临高铁,凭借新生小城市快速扩张和发展的良好机遇,开启了高速发展的新征程。不久的将来,一轴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美好图景,一定会在生机勃发的泊里大地上徐徐展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