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打造西海岸新区民族工作升级版

工委统战部


   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开展竹竿舞必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今年年初,经省民宗委和市委统战部批准,西海岸新区在长江路街道开展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工作,按照“党建引领、三级联动、试点先行、创新为先、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新区民族工作新机制、新举措、新阵地,努力推动民族工作走在前列,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建设的最大同心圆。
  强化党建引领,创建街道民族工作新机制。探索“党建+民族”工作法,把民族工作全方位融入党建新模式,依托驻地高校、中小学、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等区域化党组织,开展联建、联学、联创“三联活动”,实现党组织联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驻地单位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现“七个纳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纳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共有精神家园新内涵。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N+X”宣传教育模式(“1”是指街道和社区基层组织网络;“2”是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香江路第二小学两个教育基地;“N”是指多个宣传教育平台;“X”是指创建多个“红石榴”品牌),打造2个“红石榴”社区、1座主题公园和1条商业街,连点成线,在全社会营造宣传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积极构筑各民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打造特色化活动品牌,助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创建“石榴花开”系列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在社区建立“红石榴”文化创作室,鼓励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互动交融,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加深感情、守望相助。完善常态化教育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全过程,依托驻地高校、中小学等优势资源,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培育建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各族群众在教育中提高认识、凝聚共识。
  增进民生福祉,探索共同走向现代化新路径。建立精准化服务平台,在镇街设立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设立“红石榴驿站”,精准化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网格服务管理系统,以社区楼座为单位,将社区各民族群众的家庭情况、就业状况等基本信息上网,实行结对帮扶服务制度。建设共事共学共居环境,依托镇街,大力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利用招聘信息平台,鼓励企业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等薄弱区域全面排查整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规划建设便民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各族群众宜居环境。健全民族工作治理体系,将民族工作纳入社会网格治理,在街道设置民族宗教事务专职网格员,社区建设矛盾调解室,完善应急机制,确保涉民族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隐患。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