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以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
让非遗文化“染”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扎染作品。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靳宗玉
日前,在青岛黄海学院的一节“扎染”实践课上,简单的布料经过精心设计和复杂的工艺过程后,成为了韵味别致、风格独特的扎染产品。“非遗手工课让我受益匪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门课不仅传授给我们实践技能,更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平台。”该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的李嘉仡同学说。
近年来,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一院一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把非遗文化传播、非遗技艺传授、非遗精神传承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传承非遗文化,要用好课程主渠道。为此,学院成立非遗研究中心,建起非遗工作室,把非遗传承人请到课堂上,为学生们教授扎染、民俗布偶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经过精心组织和筹备,艺术学院于2021年8月推出课程《指尖上的非遗——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该课程以知识普及、兴趣培养、技艺传授为核心内容,面向该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同时通过超星、学习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供全国学生选修。授课导师团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著名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鲁汉等十余名传承人、手工艺人和学院教师组成。
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非遗传承与乡村有着天然联系,该课程所选的首批16个非遗项目同样为源自乡村的手工技艺。“课程推出后反响良好,目前线上课程浏览量已达70余万次,选课学生超过1200人,其中校外选课学生529人,涵盖青海大学、山西大学等23所高校。”该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徐海霞说,该课程已获批2021年度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精品课程。
同时,学院还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非遗社团、非遗工坊的作用,把非遗学习由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让非遗学习成为“沉浸式”的立体化实践。
传承创新还体现在对乡村非遗产业的培育和带动上。对此,学院与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及十余个非遗工坊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在学院设立研究体验基地,双方在师资共享、技艺培训、作品展览、产品推广等方面达成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和手工艺品开发。学院利用师资和实训资源,与各非遗工坊开展合作,挖掘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资源,拓展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以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
通过该院师生的积极探索,一幅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