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又一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成功落地,业务综合平均压缩时限75%以上,青岛自贸片区——

全国首创企业登记注册“智能表单”

  □本报记者 刘腾

  青岛自贸片区获批以来,一直致力于运用数智化手段提升企业登记的服务效能,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智能审批。今年以来,片区锁定企业关注度较高、材料较复杂的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不断提升企业登记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近日,青岛自贸片区全国首创企业登记注册“智能表单”国家级试点上线仪式举行,标志着又一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成功落地,为全国登记注册领域企业申报智能化改革提供了创新实践案例和复制推广路径。这一创新举措也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的批复。

  申报服务“零基础”
  事项办理“零退件”
  “智能表单”系统通过整合、运用OLE集成、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企业填报的基本信息进行精准匹配,自动生成所需决议、章程、股权转让协议等全部文书,申请人签字即可办结业务,从此企业登记“小白”秒变“达人”。
  同时,该系统通过梳理60余个业务办理模块,针对不同材料规范要求,实时定制生成全套个性化、标准化文书。申请人无需任何办事经验,仅需登录青岛市企业开办智能一体化平台填报信息,系统将自动生成全套登记材料,申请人在线签章后即可完成登记业务。
  另外,线下办理时,系统生成的材料添加水印,确保了申请人提供材料与系统生成材料的一致性。线上办理时,借助“青易办”电子签署中心,对同一次业务、同一份文件,支持多身份即时、在线签署,并为电子文档加盖时间戳、线上存证,提供官方验签服务,确保在线签署安全合规。

  压缩审查时间
  提高审批效率
  针对各式各样的变更诉求,此前,工作人员须一对一地进行材料辅导,要进行反复的沟通、修改、确认。而“智能表单”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将所有后台审核标准在自动生成文书过程中予以前置,文书填写采用引导方式,实现了审核人员与申请人的“智能沟通”,文书生成过程即是“审核”过程,文书填写完成,等同于审核人员的确认过程,这大大压缩了审查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
  据测算,“智能表单”系统实施后,复杂登记业务由原来约需30分钟的辅导,到实现“零辅导”,审核时限由约20分钟缩减至5分钟以内,压缩时限高达90%,综合平均压缩时限达到了75%以上。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推动审批提质增效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是国家赋予青岛自贸片区的重任和使命。片区批复以来,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部门+片区”等联动和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176项创新成果,4项在全国推广、29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提升了片区营商环境。
  “青岛自贸片区始终坚持企业需求导向,不断推动审批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企业登记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与便利化水平。”青岛自贸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智能表单”经过半年多的研发建设和系统测试正式上线,标志着片区企业登记注册工作水平又有了大的提升,将有效助力企业便捷申报,大大提升新区的政务服务效能和营商环境水平。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