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理论思考
□张玉晶 刘在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很显然,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弄明白“要干什么”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贯通“现实”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那么,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什么?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来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使命型、学习型、服务型政党。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之所以讲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生俱来。
回望历史,令人感慨万千。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使得我们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尽管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不甘屈辱、奋起抗争,但都没有“救黎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创立,就历史性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谓历史使命与生俱来。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必将迎来百年复兴梦想变为鲜活现实的庄严时刻。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价值追求、科学理论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智慧、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与执政理念、自我革命的政党自觉与批判勇气等精神特质,生动诠释了使命型政党的独特意志力。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之所以讲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
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学习型政党建设成为永恒课题。建设学习型政党,关键就在勇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总结。通过学习、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进而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进事业。中国共产党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唯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型政党,才能有所成就。那么该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革命,我们曾经不会开展。但是,我们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建设,我们曾经也不会。但是,我们从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身上得到启示,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改革道路,进而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依靠不断学习,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生动彰显了学习型政党的超凡领悟力。
再次,中国共产党是服务型政党。天下大势,常系民心。之所以讲中国共产党是服务型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立、为人民而兴、靠人民而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作为服务型政党,中国共产党首先要明白为谁服务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问题。我们历来认为,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决策和谋划,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真切地看到,从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到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再到伟大建党精神,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将根本宗旨内化为全党动力、外化为全党实践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这种政治自觉,生动展示了服务型政党的强大执行力。
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迟早会变质。为此,全党上下只有切实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才能持续保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才能汇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磅礴伟力。
(作者张玉晶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讲师;刘在刚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