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以港兴业 ◆以产带城 ◆港城共荣

当小镇遇上大港


  “三改一转”样板——泊里镇尧头社区。
  □本报记者 肖芳 丁霞

  “以前,我们都是渔民,风里来雨里去,在海上讨生活。现在,年轻人去港口、企业当工人,一个月工资好几千块钱。年纪大的啥也不用干,每年光集体分红就能拿到3700元,每月还有400元失地保险金。”说这话的,是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尧头社区党委书记赵德林。作为保障董家口港发展而建设的集中安置社区,尧头社区近年来的变迁和发展,是泊里镇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是顺应全球港口城市发展趋势、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是山东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山东省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实现港口、产业、城市共生共荣。
  “服务保障好董家口经济区发展建设,是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赋予泊里镇的光荣使命。”泊里镇党委书记刘在军表示。作为全国重点镇、省级新生小城市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双试点镇”,泊里镇坚持“强保障、优服务、促融合”的理念,以标杆要求争做董家口一体化发展先锋,充分发挥港口与产业带动作用,通过发展临港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教育医疗商业配套、改善生态环境等举措,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新港城。

   以港兴业>>
  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

  一辆辆重卡进进出出、井然有序,停车、餐饮、汽配维修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在泊里镇旺山工业园、204国道西,占地249亩的董家口重卡中心疏港停车场,是过往重卡司机们的栖息“驿站”。青岛恒阳顺达重卡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峰表示,这个董家口重卡大型综合性停车场及物流仓储重点项目,是泊里镇政府参与董家口港区基础配套建设的重点工程。该项目以服务董家口港及临港产业经济发展为向导,为物流公司和社会车辆两大物流主体的驻车客户提供停车、汽修、汽配、配货、办公、餐饮、购物、住宿等保障服务。
  而在204国道北侧,一辆辆大货车正排队进入青岛申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装载货物,现场一片忙碌。该企业位于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与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毗邻而居,主营业务是将青岛特钢产生的废钢渣,与废矿渣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末,制作成环保新材料。该公司董事长王伟表示,作为泊里镇2021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申飞安达环保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48亿元,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建成2条年产120万吨超级微粉的生产线。
  如今在泊里镇,围绕涉海涉港产业以及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一大批像疏港停车场、申飞安达环保新材料这样的强链、补链及配套服务项目正迅速崛起。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产业区开发建设的主阵地、核心区,泊里镇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产业分工协作中找位置、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不断发展壮大涉港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推动实现以港兴业。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泊里镇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带头洽谈和招引项目,分管负责人牵头跟踪服务,坚持以高效的审批服务提速度、以优质的干部服务提进度、以精准的保障服务提精度,全方位全要素全天候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例如,泊里镇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将承接的103项市、区两级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大厅办理,实现“进一门办所有事”,高效推动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审批事项100%“一次办好”;推行“管家式”“一对一”审批服务模式,采用批前辅导、模拟审批、并联推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审批速度,先后为景山油气等7家企业提供了模拟审批服务;实行审批服务全链条、全过程,联动解决企业提出的建设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等需求,今年1-5月完成全德氢能源科技中心、盛鼎装配式建筑等17个项目规划、施工审批;选派80名机关干部担任企业特派员,先后解决金能科技大规模人员入青检修、施兰特等企业用工难等问题,办结19项“清单问题”,办结率100%。

  以产带城>>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建设

  产业的发展、项目的落地,为泊里镇带来了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进而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漫步在泊里镇横河两岸,刚刚完成改造的河道宽阔整洁、绿意盎然,河中水质干净、清澈。横河、东河以及泊里公园,构建起泊里新港城的绿色基底。“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到这里来跳舞,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心情特别好。”泊里镇河西村村民张美荣说。
  这得益于泊里镇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近年来,泊里镇对河道、市政道路、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建设。“我们现在正在加快推进13条市政道路建设,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推进4条河道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创建两条省级美丽河湖,加快建设驻地污水处理厂项目,不断增强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泊里镇人大主席曹立民表示。
  这些秀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居民休闲场地,也成为举办各类活动的首选之地。近日,泊里镇第二届社区运动会暨2022年“龙泉杯”港城融合足球赛在横河体育场举办,来自董家口港区各大企业、泊里镇机关及部分社区代表队参加。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泊里镇还注重城市居住环境的提升,加快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的优化升级,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入:打造四季常青的乡土节会品牌,推动泊里大集提档升级,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电影院、健身中心等商贸功能……
  伴随董家口经济区和董家口港的发展,泊里镇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座宜居宜业宜养的新港城呼之欲出。

  港城共荣>>
  托起百姓幸福新生活

  今年35岁的安玉峰,是泊里镇尧头社区居民。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原本靠着家里的一条渔船,以打鱼为生。后来,为保障董家口港建设发展,尧头社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港口及临港产业区的建设,占去了尧头社区近7000亩土地,让村民变成了“失地渔民”,却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安玉峰通过招聘进入青岛港,成为一名有着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我们社区现在一共7000多人,其中流动人员3000多名,劳动力人口里很难找到一个闲人。”赵德林说,这些劳动力除了个别根据自己意愿继续从事捕捞养殖或灵活就业,大多数进入青岛港等周边企业,目前社区85%以上的家庭为产业工人家庭。
  随着港产城融合不断推进,曾经以打鱼和水产养殖为主的泊里镇,已经崛起为一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高地”。数据显示,泊里镇全域20个新村(社区)共有农村劳动力44408人,现已实现固定就业39608人,灵活就业3879人,剩余劳动力921人,整体就业率达到98%。不仅如此,泊里镇还吸引了一大批周边劳动力前来就业。
  在推进港产城融合过程中,为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围绕村居拆迁安置后的治理问题,泊里镇在西海岸新区首次提出了“以社区融合促进社区发展”的思路。作为新区首个实现“搬迁改造、产权改制、合村改居、转型城市社区”的“三改一转”样板城市社区,尧头社区是其中的先行试点。
  赵德林介绍说,尧头社区共安置了原尧头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四个农村社区2020户、7000余人。2016年完成回迁后,针对社区管理和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泊里镇探索实行社区“合撤改”,于2019年底完成了四个社区的党组织和居委会的融合,并通过“三资”量化入股的方式将四个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融合,选举产生的尧头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去年,尧头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000余万元,集体留存收益300万元,分配股权红利710万元,让全体居民享受到了村庄融合发展的“红利”。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