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新区2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社区治理工作队)强党建、惠民生、促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23名“领头雁”筑起乡村振兴路
□本报记者 陈蔚
7月22日上午,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社区治理工作队)2021年度总结暨新一轮选派动员部署会议召开。会上,8人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队长”,20人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第一书记(派驻干部)”,11个案例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工作案例”,12个品牌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品牌”,6名社会人士和2个公益团队被评为2021年度“公益之星”,18个帮扶样板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社区治理工作队)示范点”。
2020年5月,全区选派223名党员干部组建2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社区治理工作队),开展联镇帮村。两年来,各工作队紧紧围绕强党建、惠民生、促发展,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聚焦强基础固基本,担当基层党建工作队
23支工作队派驻后,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础、促进规范、打造品牌,着力增强帮扶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唯信任不可辜负,以实干回报重托。”这是隐珠街道工作队队长宋成富的座右铭。
从派驻第一天起,宋成富就走访了解帮扶社区,并结合城市社区实际,率先开设第一书记专栏,增强了全体队员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他还协调落地党建阵地及群众性基础设施服务工程45个,签约联建共建单位49个,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文明实践、便民惠民等各类活动610余次。连续两年在社区举行“升国旗、唱国歌”“千面国旗迎国庆、万人同上思政课”活动,成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载体。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隐珠街道工作队不断优化资源、问题和措施“三张清单”,构建起“12345+N”社区治理帮扶工作体系,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让“第一书记见行动”走进群众心坎里。
两年来,各工作队始终秉持“赶考”之心,用心践行“抓好党建是第一使命”,抓规范强组织,指导13个村居创建区级“红旗党组织”,390余家企事业单位以及126家社会组织加入联建共建“朋友圈”;抓选育强队伍,帮助发展党员25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29名、后备人才290余名,基层党组织有了“新鲜血液”;抓党建强治理,强化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帮助理顺合同纠纷134件,清欠集体债务1220万余元,化解信访矛盾事项258件,带动“两委”班子在攻坚克难中锻炼成长。
聚焦全域统筹攻坚,锻造乡村振兴施工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此,各工作队紧紧抓住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灵珠山街道农业基础好、有特色,但当地的优质果蔬却难以卖出好价钱,如何把“好品质”变成“好收益”,成为灵珠山街道工作队队长李少杰探索的重点。考虑到近年来电商经济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李少杰与工作队队员商议后,尝试从直播带货入手,从零开始打造“小珠山老薛”“乡土情”等网红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农副产品销售合作社发展壮大,短视频平台粉丝数量迅速过万,柳花泊板栗等13种特色农产品成功打开市场,远销深圳、上海等地,仅2021年春节期间,农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33万元。
针对帮扶村集体经济底子薄的特点,灵珠山街道工作队以招引实体项目、税源项目等为抓手,积极争取工作队成员派出单位和社会各界支持,发动“朋友圈”力量,陆续引进总投资1300万元的7个产业项目落地,累计流转土地238亩,盘活闲置厂房910平方米,帮助有关合作社增收116万元。面对灵珠山生态红线限制,工作队多方洽谈引进不需土地指标的税源项目90余个,实缴税收3324.66万元。
产业兴旺,夯实了发展基础。两年来,各工作队紧抓产业兴旺“牛鼻子”,克服土地、规划等客观制约因素,育产业、引项目、筑平台,累计签约引进实体产业项目223个,主动服务13家规上企业注册落地,帮助引进税源项目357个,实现纳税9163万元。围绕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推动土地规模流转2.4万亩,协助盘活集体资金5590万元、闲置房屋(厂房、楼院)27.7万平方米,带动相关村集体直接增收3133万元;着力建设惠民工厂、产业小院等“家门口”就业站点20余处,帮助33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强为民办事服务队
各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坚持真情为民服务第一导向,始终聚焦“关键小事”,精准开展为民服务,以“绣花”功夫编织基层群众的民生幸福网。
六汪镇镇驻地以西7公里的鲁山村西官庄,位于新区与诸城市交界处。带着帮扶任务到村的第一天,第一书记樊本香就发现唯一的进村路存在安全隐患,“尽快把路修好”成了她的首个帮扶任务。在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实地勘测后,这项工程却因路面宽度不符合“四好公路”建设标准,导致无法立项。面对即将来临的冬季,樊本香和镇政府负责同志多次到区直部门对接,最终该段道路被列入了“村村通”工程,投入资金224.2万元拆除重建进村路2063米。随后她又多方协调,争取专项资金192万元重建了鲁胶河桥,彻底解决了西官庄及周围3个村的村民出行难题。
同样以铺好群众“幸福路”为己任的,还有张家楼街道同泰新村庄家疃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戴莹。在前期调研时,戴莹了解到村民乘坐公交车不方便,便多次跑线路看现场,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大家的出行需求,与党支部成员一起想办法解难题,最终通过派出单位协调公交运营企业,将502路公交线路优化调整,让公交车开进了村里。
据统计,2020年以来,各工作队聚焦百姓身边“关键小事”,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用心践行“惠民服务是第一导向”。对接职能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多方筹措资金3.31亿元,推动560余个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63支、业余文体团队119个,开展扶贫济困、慰老助学等公益活动2100余场次,惠及群众17.9万余人次。首支乡村振兴慈善基金、首批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基地等多个“第一”纷纷落地,广大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驻村干部也由“区里的干部”变成了“咱村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