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有一种力量叫“双向奔赴”

晓宁公益倾心浇灌“双拥”之花,增进军民鱼水深情


  晓宁公益开展“团圆一家亲,军嫂军娃闹元宵”活动。(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韩云祥 董璇
  
  一穿一缝作锦绣,一针一线话双拥。
  近日,西海岸新区荣军联盟成员单位——晓宁公益的部分成员正紧锣密鼓地赶制锦绣手工艺品,希望能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部队官兵们送去节日的祝福。闲暇之余,团队创始人崔晓宁谈起自己近些年的双拥感悟:“唯有双向奔赴,才能实现军地共赢。”

  公益力量助力双拥共建

  崔晓宁向记者介绍,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退役军人,妈妈是“民兵连长”,受家人影响自小便有浓厚的军人情结。工作之后,崔晓宁结识了不少军转干部、退役军人,“他们有信念、有理想、有能力、有素质,拥军爱军的情感就像是一簇火苗,慢慢在我心中形成了燎原之势。”崔晓宁说。
  2018年,崔晓宁组织身边的军转干部、退役军人、军属军嫂和心理咨询师、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创作者等,成立了晓宁公益,全心致力于新区双拥共建事业。
  “我们了解到有一名战士今年年底即将退役,面对退役后的种种选择,他心中始终没有定数。了解相关情况后,我们选派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一起,一方面为这名战士缓解内心的焦虑,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解读为他选择一条更好的出路。”崔晓宁说,目前这名战士平稳度过了焦虑期,对未来的选择不再迷茫。
  几年来,晓宁公益联合军地多家单位,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开发、心理健康咨询、应急救援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浓厚军地情谊,探索双拥共建。团队活动策划负责人景澜向记者介绍,目前团队服务项目已有5大类40余项内容。

  辖区孤儿有了“军爸爸”

  今年6月1日,孤儿洋洋(化名)早早起床,期待着与他的“军爸爸”见面,还高兴地和同学说:“我爸爸保家卫国,是英雄!”
  当天中午,“军爸爸”马明达和晓宁公益成员一起来到学校,带着节日礼物和慰问品,专程看望洋洋。见面后洋洋拉着马明达的手,聊学习、聊爱好、聊生活,还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拿出来展示,赢得了马明达的连连称赞。
  晓宁公益成员张晓告诉记者,自2020年起,他们与海军某部队合作共建,采取多对一帮扶模式,每年挑选一批现役军官,作为辖区孤儿的“军爸爸”,让21名失去双亲的儿童不间断地获得家庭呵护,洋洋便是受益者之一。
  洋洋一共有5名“军爸爸”,因第一任“军爸爸”姓陈,叫陈建坤,所以这5名军爸爸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陈海军”。学校老师告诉记者,洋洋之前性格内向,胆怯不爱见人,总是沉默寡言。陈建坤了解情况后,不仅经常给洋洋打电话开导他,还通过学校老师了解他的学习情况,逢年过节也会来看望洋洋,让他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关爱。
  慢慢地,洋洋的笑容越来越多,逐渐与周边人敞开心扉。“有一次在课堂上,洋洋自豪地告诉小朋友,他的爸爸在军舰上工作,神情别提有多开心了。”洋洋的老师告诉记者,他还向记者展示了洋洋的作业,上面的家长签字栏有不少写的是“陈海军”。

  帮助军嫂找到满意工作
  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晓宁公益的部分成员又一次聚集在一起,为部队官兵们缝制锦绣手工艺品。这其中有许多军嫂,她们随军而来,在晓宁公益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军嫂祁爱霞在晓宁公益的帮助下克服了丈夫常年外出、自己照看两个孩子的难题,并把绘画特长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成为了一名擅长绘画的心理咨询师。
  军属陶小芸在疫情暴发后和晓宁公益成员一起,到抗疫一线捐赠防疫用品,并加入到由5位军嫂带头成立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对隔离群众和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监测和评估。
  军嫂成宝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带头捐赠抗疫物资,并通过晓宁公益在西海岸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这让她坚定了留在西海岸的决心。
  “拥军是个大课题,军地双方联动,才能实现共赢。”区人武部副部长杨锡勇表示,新区倡导建设成“军民同心、政府领跑、社会接力、全民参与”的双拥新格局,晓宁公益开展的军嫂军娃公益课堂、全民国防教育等活动深受群众和官兵好评。
  “作为双拥道路上的一份子,晓宁公益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整合军地资源,让双拥工作朝着精细化、专业化、便捷化方向发展。”崔晓宁表示,只要心中的双拥火苗不熄灭,自己的双拥事业定能朝着更加宽阔的道路发展前行,为祖国和社会的国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