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文化广场在西海岸新区启用,“导航进站、智链万家”代表与群众互动系统同步上线——
百姓参与立法实现“零距离”

▲法治文化广场设立的《宪法》主题雕塑。 □卢炳君 摄

市民展示“导航进站、智链万家”系统。 □卢炳君 摄
□本报记者 李宛遥
2021年7月,一辆“国字号”立法直通车驶入新区——黄岛区人大常委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新区于8月1日启用了全省首家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文化广场,并同步上线了“导航进站、智链万家”代表与群众互动系统,用一根“网线”将立法机关和基层群众连在一起,老百姓参与立法实现“零距离”。
两个“全省首家”投用
“这里环境舒适、干净,市民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杯茶、看看书,了解国家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国家立法的神秘感一下子被打破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市民袁铭走进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时,感慨地说道。
黄岛区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山东设立的第一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更好倾听民声、收集民意,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探索创新,在东西城区人群密集区各打造了一处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全年向市民开放。这也是全省首家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
走进活动中心,“小法”机器人、“立法民意直通车”、“法治说吧”、法治直播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市民可通过说、写、电脑录入等多种方式表达意愿,“零距离”参与国家立法。
除了启用活动中心,新区还建设了全省首个法治文化广场,设立了《宪法》主题雕塑、“法治之光”六面体、“法源流长”浮雕墙,将宪法元素融入城市空间,便于市民在生活休闲之余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治信仰。
点点手机意见“秒”达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在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启用的同时,“黄岛人大”微信公众号还同步上线了“导航进站、智链万家”代表与群众互动系统,进一步打破了基层立法的时空距离。
互动系统整合了全区76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和98个立法联系活动站(点),市民群众可线上实时搜索站点信息、公告动态、相关法律法规修正草案等具体内容,进行学习、咨询、互动和意见反馈,也可就近导航至线下站点,进行反馈交流,点点手机就能“零距离”参与立法工作。
“系统非常方便,可一键查询、一键导航、随时留言,不用定时定点去站上反映问题,还可对一些准备出台的法律草案提出意见,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的权利。”市民于香芸表示。
社情民意搭上“直通车”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如何让“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搭乘“直通车”驶入立法机关,是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关键。
“为将立法联系的触角直通人民群众,工委(区委)印发实施方案,顶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领导、人大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立法联系工作体制。”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二级调研员陈广宇告诉记者,聚焦立法联系工作和代表工作,新区构建起“区-镇街-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23个镇街立法联系活动站、75个社区信息采集点、76个立法联系单位以及由300余人组成的立法联络员、信息采集员队伍,构建起了“点线面”结合的立法联系格局。
记者了解到,自获批以来,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实践探索,完成了《体育法》《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草案意见征询任务,整理上报立法建议,多条建议被采纳。联系点活动中心、法治文化广场启用和“导航进站、智链万家”系统上线,将为深化法治建设搭建层次更高、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的实践平台,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代表联系群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