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时光八十载 守望时代大变迁
钟表店是张万臣心之所安的另一个“家”。
张万臣的老铺子已经营了40余年。
张万臣每天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虽然已92岁高龄,但张万臣依然耳聪目明,手法稳健。
张万臣的孙子在检验手表的防水性能。
张万臣对店里陈列的每个钟表都极有感情。
□文/本报记者 董梅雪
图/本报记者 董梅雪 李亮
如今的街头已很难寻到一位修表师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昔日里的“时光守护者”仿佛倏忽之间便销声匿迹,只有当手腕上的时间偏离了轨迹时,他们才会被人猛然记起。
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灵山湾路与珠山路交界处的一间老铺子并不起眼。步入其中,充斥的年代感扑面而来,时光仿佛在这间40多岁的老铺子里停住了脚步。而偏偏就是在这里,在铺子主人的手中,偏离的时间得以重回正轨,分毫不错地继续前进。
铺子是间钟表铺,主人名叫张万臣。92岁的他,修补时光已整整80年……
老铺甚至没有个“正规”的名字,就叫“老字号钟表店”。张万臣也没什么高科技的家什,一张陪伴了自己70多年的老木头桌子、一盏普通的小台灯,一堆乱而有序的零件和修表工具。方寸之地,便是他修正时间的舞台。
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墙上挂满式样不同的时钟,柜子里是种类丰富的手表。“把门”处的角落里,眉发花白的老人正用眼皮夹起目镜,手持镊子从去渍油盘中取到齿轮,把发尖儿细的轮轴安置于机芯中……伴随着娴熟稳健的操作,停滞的表针再次转动起来。边修表,张万臣边与记者聊起了从业80年来的经历。
1950年,结束了钟表店学徒生涯的张万臣回到家乡,在王戈庄(如今的珠海街道牌坊街)开了一家钟表修理铺,吃上了“技术”饭。“那个年代,整个胶南县城也找不出几只表,几天才会来一个修表的。”老人回忆道,“三四年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咱这儿戴手表的人才多了起来。那时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接三五个活儿。”
时间的齿轮不会停止转动,时代的发展也从未停下脚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伴随着修表、木匠等行业成立合作社收归集体、组建国营工厂,张万臣也从钟表作坊主成了一名修表工人。“1970年以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成了百姓生活高档奢侈的‘三大件’,咱这儿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来修表的人也翻了好几番。”张万臣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他便有了感慨,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万臣从国营工厂退休,在如今的灵山湾路上开了这间私营修表铺子。彼时,张万臣每天能接到十几单生意了。
如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曾经最火的“三转一响”早已销声匿迹,而92岁高龄的张万臣仍然坚守在案桌前,在方寸间做着世上最细致的活儿。
“每天我都来店里,雷打不动。我在这儿守着,让时间不要走错、不要走得太迟缓或者太仓促。”张万臣说,要与自己热爱的事业相伴,直到拿不动螺丝刀的那天。
80年的岁月悠长,如今的张万臣并不孤单,在他身边,跟随自己30年的徒弟和学艺近10年的孙子也都撑起了老铺的门面,他们成为了新的“时光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