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在根上 帮在点上 暖在心上
宝山镇福山村黄山后网格第一书记王志磊抓党建、促发展、强文化,助力村庄蝶变

王志磊(右二)走访慰问村里老人。
□本报记者 刘腾
宽阔的水泥大街、焕然一新的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农业阳光温室、乡村惠民工厂……谈起这两年的发展变化,宝山镇福山村黄山后网格的乡亲们都说:“我们的第一书记可不一般。”
驻村期间,黄山后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志磊围绕“抓党建、促发展、强文化”,从抓班子、强堡垒入手,以明确的目标、有力的举措、有效的行动,扶在根上、帮在点上、暖在心上,助力村庄驶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抓产业促发展<<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为此,王志磊以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为黄山后网格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中荷智慧农业产业园学习交流,引进了占地20亩的农业阳光温室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土地租赁收入4.66万元;重点推进了村里的乡村惠民工厂建设,该项目投资2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约3000平方米,不仅能够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厂房租赁收入4万元,还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同时,王志磊还把乡亲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任务清单。在他的积极争取下,融控集团投资6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口百米深水井,解决了原有吃水井受污染、设施陈旧等问题,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饮用水需求;投资4万元,重建了黄山后网格公厕,彻底解决了原公厕环境脏乱差问题;投资25万元,改造村委危房6间、村委大院400余平方米,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环境。此外,针对村里大街小巷坑洼不平、排水沟不通畅等问题,融控集团投资150余万元,整修道路、排水沟600余米。
>>既塑形也铸魂<<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驻村期间,王志磊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他筹集资金4万元在村内建起了“融合”乡村党史驿站,摆放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等各类书籍近千册。同时,不定期举办老党员讲党课、追忆入党初心,青少年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奋斗精神等活动,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阵地。
据悉,黄山后网格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山地秧歌的发祥地。在王志磊的争取下,融控集团出资12万余元,在村内建起了“融合”宝山地秧歌文化传承工作室,兼具地秧歌展示和传承等功能。同时,王志磊聘请宝山地秧歌传承人刘瑞华担任负责人,启动了黄山后网格复兴地秧歌文化系列工作,通过艺术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将非遗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外,他还协调建立了“融合”青岛摄影人驿站、“融合”乡村振兴文艺工作室,通过引进文化名人,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努力将黄山后网格打造成为知名乡土风情摄影基地、知名艺术家工作室,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积极牵线搭桥<<
助力“德育银行”推广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宝山镇大陡崖村自2020年开始探索实施党支部领办的“德育银行”,村委牵头、企业支持、村民参与,用“激励+约束”的形式,将文明善行量化为德育积分,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成为推动文明实践、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王志磊积极协调融控集团投资入股青岛卓越创新科技公司,成为“德育银行”运营主体,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构筑动态发展的乡村治理德育评价体系,搭建“德育积分+”数字化平台,建设综合服务站,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打造数字化乡村先进典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德育银行”新模式。
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王志磊还着力推动建设过硬的党支部,通过制度上墙、档案规范、支部活动等措施,实现党员队伍教育规范化、丰富化。他定期开展“送关怀”走访活动,慰问村内困难群众、老党员;联系医院开展义诊、健康科普和保健讲座,切实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村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