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边角经济”撬动乡村发展

张家楼街道山张村巧做“边角空地”文章,激活闲散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风景优美的山张村
  □本报记者周莹
  自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开展以来,张家楼街道山张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共建共享”,整合利用“边角空地”,唤醒村域沉睡资源,努力让闲散资源活起来、村内产业立起来、增收渠道多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村群众富起来,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聚焦环境破题
  扮靓乡村风景线
  人居环境是乡风文明的直观体现。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文明乡风,山张村党委从群众看得见、成果收效快的环境提升入手,全力打造靓丽乡村。
  据了解,山张村党委通过宣传引导、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开展了拆违专项行动和美化绿化专项行动,共拆除私搭乱建300余处,依托清场整理的零散空场,绿化面积90余亩、建设微景观花园20余处。
  在行动过程中,村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房屋边角处的牛棚,主动交回零散机动地20余亩,带领党员群众将村庄道路沿线和房前屋后边角处堆积的垃圾进行地毯式清除,让沉寂许久的林荫公路和村庄房屋再焕新颜。  据了解,山张村石河头网格通过分户承包等形式,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等边角空地种植月季、蔷薇等花卉苗木,并由村民管理养护,将村庄打造成为三季花开、满院飘香的“世外桃源”。山张村也成功入选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和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
  强化资源整合
  激发增收活力源
  依托村庄丰富的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山张村党委按照“特色文旅+红色基因”发展模式,借力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基础配套和服务水平。
  为推动零散小地块变身产业发展大载体,山张村党委利用收回的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万松书院,突出“红色石河”主题,以建成的武工队纪念馆和7处精品民宿为载体,精心打造了一条全长12公里的彩虹骑行路,将山张村的石河头、大山张等美丽乡村示范村串联起来,推动田园文化体验、红色研学教育、乡村特色农产品种植等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同时,在石河头网格先行先试,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石河原乡”品牌,将收回的100余亩机动地、四荒地进行整理,栽植玫瑰50余亩,延伸发展花茶、花饼等产品深加工,促进集体增收10万元,着力唤醒路坎沟边、闲置荒地等村庄周围零星土地资源。目前,山张村已发展康大蓝莓、淘花园梅花绣球和“石河原乡”玫瑰花茶等特色产业,每年可为集体和群众带来近80万元收入。
  坚持成果共享
  打造惠民聚宝盆
  山张村党委坚持以村强促民富,通过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实现发展红利共享,推动集体和群众共进共富。大山张网格党支部领办青岛丰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村集体机动地38亩,流转村民无力耕种、比较分散的160余亩土地,种植高粱等酿酒作物,为集体增收11.5万元,解决村民就业20余人。同时,盘活利用闲置的村集体建设用地9.4亩,引进白酒文化研学基地,推进种植、酿造、观光、科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谷香山张”特色品牌。
  据了解,石河头网格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利用50余亩边角地,分别种植了香糯米、大黄米等特色杂粮作物,无偿分发给村内老弱病残等重点群体,让边角地种植作物成为培育村庄人文新风尚的催化剂。同时,石河头网格还试点打造“德育银行”,将积分制管理与医疗保险补充报销、农村宅基地审批等挂钩,优先激励在环境整治、纠纷调处、产业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并通过助老、助学等方式实现全民共享,形成了“事在新村办、资源新村统、成果大家享”的良好局面。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