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全面铺开,各镇街做活低效用地、闲置资源利用文章
让乡村“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

张家楼街道山张村整合闲置土地,发展玫瑰种植产业。
□本报记者 肖芳
喇叭吆喝好几天,全村170户居民中仅3户响应,共收回2000元土地承包费欠款——张家楼街道崔家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东崔家滩网格党支部书记崔启至今清楚记得,2008年当选东崔家滩村党支部书记时,自己新官上任烧的这把清理旧账之“火”,是如何“灰头土脸”收场的。
2012年,连任上岗的崔启再次鼓起勇气,呼吁全体村民补缴从2003年以来拖欠村集体的土地承包费。可这次,没一个人理他。“土地承包合同在那儿摆着,可就是一分钱也收不上来!”崔启很无奈。
到了今年,事情却出现了“神反转”:4月6日至8日,短短3天内,东崔家滩网格165户居民主动补缴了陈欠近20年的各类土地、林地承包租赁费,共计79万元,达到了应收款的96%。“承包地收回后重新叫行、发包,村集体收入增加了,老百姓心气儿顺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也提高了!”多年“心病”得到根治,崔启喜笑颜开。
帮助崔启达成“夙愿”的,是西海岸新区今年2月启动的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该行动以党建统领整合纪检、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全区22个职能部门力量,围绕乡村公共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主动探索实践,推动涉农镇街整合闲置资源,盘活公共资源,推动强村富民,维护公平正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姓公不姓私”<<
让公共资源“颗粒归仓”
何为乡村公共资源?即村集体的山、水、林、地、路等资源。何为共享?即这些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群众共享村集体公共资源利用成果和改革红利。
乡村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但部分乡村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占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工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徐剑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本该属于集体所有、村民共享的公共资源,却因决策不科学、监管不到位、签约不规范等,被少数人私占乱占、低效利用或闲置浪费。
针对这些乱象,西海岸新区在全市试点启动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并成立领导小组顶格推进。该行动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三条线”,即道路沿线、河道(水库、海岸)沿线、山体沿线;二是“三块地”,即集体建设用地、非家庭承包地、坟头墓地;三是“四类行为”,即侵占集体资产资源行为、租金缴纳不及时行为、合同签订不规范行为、决策程序不民主行为。
自上而下的强势推动下,长期困扰基层党组织的“四类行为”进入了解决“快车道”。崔启以“租金缴纳不及时”为例现身说法:
东崔家滩网格和周边其它3个网格,于2003年一起拍卖了沙场,村集体有了比较可观的收入,连续两年没有收取土地承包费。此后,村民们便对“无偿”承包土地习以为常,最终形成了长达近20年的“陈欠”。在此期间,东崔家滩网格曾提出要收取土地承包费,可村民们或互相观望,或与邻村攀比,应者寥寥。还有一些村的党组织,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清收历史欠账避而不谈。今年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开展以来,西海岸新区层层压实责任,电视、报纸、公众号等集中宣传,村里到处挂上了宣传标语,明白纸发到了家家户户。持续凌厉的“宣传攻势”,让基层党组织不再“躺平”避事,也让村民们迅速转变了思想观念,主动补缴各类土地、林地承包租赁费。
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四类行为”整治已累计清收被私占乱占的集体资源1.1万亩、集体资产224处,清查应收债权9033万元,清缴集体陈欠款7265万元,化解农村债务1400余万元。此外,“三条线”整治累计将225条道路、35条河道纳入提升计划,推进山体修复项目24个;“三块地”整治累计清查闲置低效利用土地7300余亩、闲置宅基地3100余处,整治坟头墓地1.2万余座,盘活利用土地2624亩。
>>党员干部带头<<
提升基层党组织公信力
保障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顺利推进的,除了触达千家万户的“宣传攻势”,还有党建统领的组织力量。
在张家楼街道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厚厚一摞《责任状》。“问题整治、债权清缴比例应达到80%以上,与村庄综合考核挂钩……”该街道5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部签下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责任状。
与之相邻的档案盒里,存放着更厚的几摞《承诺书》。“本人带头参与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主动组织家庭户成员规范各类承包合同,缴纳拖欠的承包费……”该街道1884名党员,全部签字、按手印。
据张家楼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陈晓东介绍,街道对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建立了日通报、周调度机制,每个网格都有机关干部包村指导,每名党员都要签订承诺书带头清缴,同时包联5至10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村干部带头清、党员主动清、群众共同清的“三步清”工作法,有的党员在孩子结婚买房、自己常年治病花钱的情况下,找亲戚朋友借钱,带头补缴3万元欠款;有的党员不仅自己第一时间交齐欠款,还帮12户想缴欠款却临时缺钱的村民垫付6万元……“党员干部带头算清政治账、社会账、收入账,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公信力。”陈晓东认为。
“法律攻势”,则是推进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的一种兜底手段。例如,张家楼街道纪家店子村一名承包户,拖欠村集体4年承包费50多万元,多次催收无果后,街道司法所统筹法律服务团队介入,最终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先行支付了30多万元;大村镇草场网格党支部对多次拒不缴纳的农户,通过法律顾问协助,依法下达催缴函,实现村庄欠款清零。
>>盘活闲置资源<<
做大共同富裕“蛋糕”
低效土地、闲置宅基地等公共资源应收尽收后,该如何更好地用在刀刃上?新区各镇街积极探索高效利用乡村公共资源的精准路径,努力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
在大村镇龙潭村以北,几排红瓦房整齐排列,靠近可闻到一阵阵粮食发酵的气味。屋舍前的硬化路上,满满晾晒着未脱壳的大米。屋舍周围是紫红色的高粱地,一株株成熟的高粱穗低下了头。“这里以前是3排坍塌的校舍,我们改建成了烧酒坊,周围种了100亩大米、300亩高粱,现在作为酿酒原料,以后还可以发展旅游研学产业。”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忠福介绍说。
原来,在今年的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中,龙潭村引进青岛白马河龙坛烧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村头废弃的几排校舍重新翻修,落地了特色烧酒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2000万元,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年产原酒1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
该项目的落地,不仅为龙潭村盘活了闲置资源、带来了租金收入,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出家门骑电动车5分钟到工厂,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5000多元,每月还能休息四五天,这样的工作哪里找。”烧酒坊工人胡学广,来自附近的胡家沟网格,过上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上班族生活。
在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中,像这样被“激活”的闲置房屋、宅基地数不胜数。例如,藏马镇潘旺村党委领办房屋管理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房屋打造100家“乡村会客厅”,吸引社会投资500多万元;大村镇西南庄村成立丁家大村旅游共富公司,租赁闲置宅基地打造25处特色民宿和农家宴,带动集体增收18万元;张家楼街道东泮网格收回闲置宅基地建设“居家养老服务驿站”,为周边老人提供用餐服务,还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65万元的租金收入。
那些被收归集体的土地,则为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大村镇双墩网格收回河边土地278亩,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发展葡萄、秋月梨等特色水果产业,吸纳周边村民务工120余名,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张家楼街道山张村整合闲置土地300余亩,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种植玫瑰、高粱等,村集体和农户年增收40余万元;宝山镇龙山村党组织领办烟草专业合作社,整合周边498亩闲置土地,与烟草公司合作投资800万元建设种植、烤制一体化项目,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入社农户年增收4000余元……
目前,西海岸新区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已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宗武邦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锚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任务,健全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西海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