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按照“12351”总体思路,扎实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

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产业工人在指挥履带吊施工作业。□殷世山 摄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全省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区,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战略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政策优势,依托十大功能区、40万市场主体和4000亿级的产业基础,按照“抓牢一条主线、搭建两个平台、实现三个提高、强化五个保障、建好一支队伍”的“12351”总体思路,扎实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新区产业工人队伍在改革中不断壮大,成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中坚力量,新区先后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蝉联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抓牢一条主线
  坚持以思想政治引领为主线,引导产业工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和突出政治功能为着力点,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把党的组织建到车间班组、经营网点、工程项目、服务窗口等基层一线。2018年以来,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2527名,在社区、产业园区创新设立232个“红帆支部”,打造了“骑先锋”党建品牌。
  开展铸魂行动。坚持把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连续多年开展“最美新区人”“最美劳动者”“最美产业工人”等系列评选活动,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50余场次,试点企业青岛真情巴士集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创新主题教育。打造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5G高新视频党建教育基地等5家主题教育场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99个,持续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红旗党组织”创建、“中国梦·劳动美”“新区发展我在其中·新区未来有我参与”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搭建两个平台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和劳动竞赛平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创效活力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聚焦产业用工需求,扶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职工培训中心20家,整合省内外职业院校资源73所,“工学一体化”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70余个。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新型学徒制培训,出台《新区工匠评选管理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构建起“一匠五创”(新区工匠,创新能手、班组、企业、工作室、成果)全员创新培育选树体系。投入800余万元培育选树全员创新企业25家、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256家、创新班组121个、创新能手562人、各级工匠577人、创新成果1000余项,加快打造“工匠之城”。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双元三地”人才融合培养模式,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获省政府批复成立,新区入选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试点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荣获“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称号,“订单式”培训、“靶向式”服务入选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十大技能提升优秀案例。
  搭建劳动竞赛平台。出台《新区劳动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围绕新区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每年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超过百场次,带动岗位练兵20余万人次,通过竞赛取得或晋升职业资格近万人。连续三年高规格举办“新锐青岛·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聚焦经略海洋、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主题,面向全球遴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人才创业项目,福瀛集团职工崔学林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管道职工组”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实现三个提高
  提高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优化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环境

  提高政治地位。完善产业工人民主政治权益机制,持续增加“两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的比例,产业工人在工青妇群团组织挂职(兼职)实现全覆盖。真情巴士集团驾驶员于义睦作为一线职工代表当选为新区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提高社会地位。致敬劳动者的表彰激励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2021年评选的百名“最美新区人”中有46名为产业工人,荣获2017—2020年度市劳模荣誉称号的一线产业工人占比达54.5%;2022年命名表扬的新区劳动先模人物中,产业工人占比达68.3%。
  提高经济待遇。建立健全产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出台《关于鼓励人才发展的十六条意见》等文件,为产业人才安居乐业提供政策支持。健全完善产业工人薪酬调整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工资合理增长、促进工人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强化五个保障
  强化体制保障、机制保障、政策保障、权益保障、服务保障,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强化体制保障。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规划和工委(区委)年度重点工作一体谋划、整体推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改革工作协调推进体系,统筹推进全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产改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产业工人最关心的就业保障问题,建立就业与产业协同联动机制,优先支持吸纳就业重点产业发展,智能家电、“芯屏”等重大产业项目促进就业作用进一步提升。2022年以来,京东方、以萨等重点产业项目新吸纳就业近4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总量80%以上。
  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保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建设智能制造公共体验中心、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培育培训新兴产业紧缺型技能人才。对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给予职工培训财政补贴,探索共同富裕基金、股权直投、人才贷、稳岗贷等多元化金融支持方式,为人才创新创业精准赋能。推动落实企业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给予税前扣除政策,新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支出达1.8亿元。
  强化权益保障。建立“三级网络四方联动”法律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服务案件969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432万余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隐患排查优秀案例”奖励制度,推动企业和职工双方行使“共决权”,全区百人以上建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18%。建立“互联网+劳动争议”源头治理模式,推动劳资风险由事后化解向事前预防转变。
  强化服务保障。搭建“一家亲”集成式服务平台,为产业工人等新市民提供105项服务事项。启动实施“一领三深全网格”基层服务模式,全区设立23个镇街网格工作总站和269个基层网格工作站,打造成为职工家门口的“微型工会”。

  建好一支队伍
  建好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优化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引进。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成立招才中心,发布“梧桐树”聚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生态产业集团,打造全国首个数字金融支撑下的人才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惠才通”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完善投资驱动的“人才+项目+资本”招引机制,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清单式引进“高精尖”人才,壮大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有效增加产业技能人才供给。
  广泛吸纳新业态劳动者入会。依托行业协会创新“1+N+X”工会组建模式(1个工会联合会、N个工会联合会下属单建工会、X个联合会下属联合基层工会),建立新业态智惠联盟工会联合会,吸纳涉及快递员、货车司机、民宿管家等会员单位285家,推行“扫码入会”方式并赠送互助保障计划和专属意外保险,开展集中建会入会专项行动7场次,充分吸收新就业形态会员。目前,全区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2.3万人,农民工会员3.6万人,全区基层工会组织1401家,产业工人42.1万人,比2017年增加7.2万人。 (李辉)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