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好类,家园“美加净”
西海岸新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姜爱玲
为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按照“宣传全方位、检查全覆盖、市民全参与”的思路,积极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齐心协力建设整洁美好家园。近日,记者来到阜安景苑小区、观海苑小区、铁路小区,实地探访这些小区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灵珠山街道阜安景苑小区>>
分类准确率达到95%
10月27日,在灵珠山街道阜安景苑小区,记者见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小房子”,这就是该小区建设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小房子”内部,垃圾桶整齐排列,垃圾桶外壁干净整洁,地上更是丝毫不见垃圾的踪影。“以前垃圾桶总是堆得满满的,还有异味。现在不一样了,垃圾房干干净净,倒垃圾的时候也感到十分舒心。”小区居民崔雪琴笑着说道。
“阜安景苑小区共有11栋楼,456户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准确率达到95%。”灵珠山街道城管中心主任徐建磊诉记者,“在新区推广撤桶并点之前,小区物业就结合小区实际,率先将小区22处桶点撤并为2个,同步升级改造为密闭式收集房。”另外,物业还参照银行“零存整取”运作模式,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存折,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居民可凭积分兑换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自从实行撤桶并点,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的投诉率也下降了30%。”小区物业企业负责人管勇告诉记者,通过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物业日常管理成本每月降低了约3000元,物业服务收费率大大提高,拉近了物业企业与业主间的距离。
长江路街道观海苑小区>>
“红黑榜”让分类更精准
“物业给我们设置了‘红黑榜’,我们要是再不好好扔垃圾,都不好意思出门。”在长江路街道观海苑小区内,居民陈桦一边将手里的几个垃圾袋丢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中的不同垃圾桶,一边和记者说道。
自新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观海苑小区以红色物业为依托,奏响“怎么分”“要我分”“我要分”三部曲,成为新区垃圾分类“排头兵”。如今,240户居民的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100%。
小区垃圾分类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物业服务功不可没。
长江路街道城管中心工作人员于佩鑫告诉记者,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初期,物业发动20余名党员成立“天天敲门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每年平均“敲门入户”5轮次,举办系列主题活动10余场,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明白纸3000余份。期间,对于不配合参与分类的业主,物业还建立了不分类家庭清单,采取“一对一”指导服务的方式,对居民进行耐心劝导。同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指导员现场指导投放”模式,在收集点、宣传栏设置“红黑榜”,记录、曝光居民的垃圾分类成效,累计放榜100余次。
辛安街道铁路小区>>
“四字诀”助力分类全覆盖
11月9日,记者来到辛安街道铁路小区,实地探访这个拥有20年历史的老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
提到小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铁路小区业委会主任马明森告诉记者:“小区有住宅楼20栋,居民689户,租户占比达70%。我们是通过念好‘育、宣、融、治’四字诀,实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投放正确率达80%以上的。”
具体而言,“育”为培育一支由党员、业委会成员、铁路退休职工等30余人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发挥熟人优势,划分指导员入户宣传指导工作片区,“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宣”就是把生活垃圾分类常识编成易懂好记的“三句半”,对古力盖、配电箱、路面墙面进行“指尖彩绘”,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融”则是结合社区“群众提、小区议、大家办”的“微邻里”工作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治”即探索“自治为要、法治为基、德治为魂、智治为用”的“四治”长效模式,把自觉分类写进小区管理规约,通过安装智能视频监控,设立“红黑榜”等措施,督促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形成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