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立体解纠纷,劳动维权更高效
西海岸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推出“立体调解模式”,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曹雨婷 管宏钰
“赢了官司,丢了饭碗”是劳动者维权中最伤脑筋的事。
为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不断革新服务理念,推出“立体调解模式”,制定争议解决对策,提高争议调解率,提升争议处理质效,实现劳动人事争议合法、高效、妥善处置。
多元调解+速裁
化解劳动纠纷更高效
今年5月,西海岸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仲裁员徐永平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快递员强调必须收件人亲自签收,这让徐永平很纳闷。
带着疑惑,徐永平打开了快递,里面是一面从诸城市寄来的锦旗。原来,家住诸城市的两名在籍学生寒假期间在新区某单位勤工俭学,工作结束后“工资”却迟迟没有到账且索要无果,无奈之下他们到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寻求帮助。虽然在籍学生不属于仲裁受理范围,但徐永平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多次联系双方进行耐心细致调解,最终促使两人全额拿到了所欠“工资”。
据了解,徐永平是西海岸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领军人物,其领衔的“徐大姐暖心调解室”自成立以来经手的案件调解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如今,该院以“徐大姐暖心调解室”为牵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引导当事人理性化解纠纷,打通纠纷矛盾调处服务“最后一公里”。
无独有偶,“小法说法”工作室则坚持从源头预防入手,利用“以课说法”“以案说法”“以情说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法律解读、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联合相关单位、科室,加强普法宣传,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普法服务渠道;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劳动者共同打造“劳动仲裁论坛”,将其作为交流心得、讨论疑难案件的平台。
此外,为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该院设立“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为快速处理矛盾、及时保障当事人权益提供了新模式。
创新“立体调解”
全方位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仲裁所调解的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相结合、财产性和人身性相结合的特性,这一极其复杂的特性决定了劳动仲裁工作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此,该院创新推出“立体调解模式”。
具体而言,该院以“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为工作方针,注重线上宣传,确保政策传达不延迟不卡顿,加快推行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平台建设;实施线上指导,确保政策实施无疑问好操作,对全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预判预警;推行线上调解,确保矛盾不升级案件无积压,开展案前调解,参与全区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调处。
同时,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站。据悉,该工作站是与区总工会联合成立的集“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源头预防”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可为劳动者提供业务咨询、法律援助、案件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形成“工会+仲裁+基层”一体化维权模式,有效降低维权成本,实现劳动维权“一站解决”。
此外,建立劳资矛盾处理的立体调解体系。将企业协商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处理全过程,组织企业工会、企业代表、律师事务所等参与人民调解,将劳动关系工作的触角从“已乱”的源头治理,前置到“未乱”的预防为先,变被动为主动,把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基层;形成小事班组调解、中事企业调解、大事仲裁调解的立体调解体系,企业内不发生突发性群体劳资纠纷。
当前,这种多层次“立体调解模式”保障了尚未进入劳动关系的“潜在劳动者”的就业权和已经进入劳动关系的“现实劳动者”以及已经退出劳动关系的“既往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权。
借力“互联网+”
推动仲裁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该院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业务经办全链条,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工作效率驶入“快车道”,推动仲裁工作提质增效。
例如,充分利用“青岛人社”APP等进行网上申请,采取“后台审核、现场立案”的方式努力实现立案服务“一次办好”。充分运用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仲裁一体化服务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线上审理,做好线上审理工作宣传,并对全体仲裁员进行线上培训。
同时,该院深入推进“互联网+预防、互联网+调解”工作,发挥长江路街道调解中心、隐珠街道调解中心、隐珠街道张英书记工作室、徐大姐暖心调解室等4家“青岛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各镇街和社区培育孵化更多金牌调解组织,着力将工作重点从“裁判纠纷”向“预防纠纷”和“化解纠纷”转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案件处理效率,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满意度,使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西海岸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继续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仲裁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