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撂荒地上长出“黄金叶”

宝山镇全面“唤醒”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带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宝山镇张八朱网格盘活闲置土地,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
  □本报记者周莹
  
  “我们村里的近500亩撂荒地现在已全部种上了黄烟。”近日,面对村里的变化,宝山镇龙山村张八朱网格党支部书记于文顺脸上挂满了笑容。这也是宝山镇全面铺开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宝山镇深入推进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通过“支部领办、土地入股、村企合作”模式,持续“唤醒”农村闲置土地,让撂荒地逐渐变成“淘金田”,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找准破局之道<<
  清收并重扫障碍
  “这块地闲置有一段时间了。原来是由企业承包,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但因企业资金问题,便没有耕种,也没按期拨付租赁款,成了撂荒地。”于文顺指着村口的一块地说道。为了避免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权益受损,龙山村党委按照“四审四议三公开”民主决策程序,与原承包方解除租赁合同,依法收回了全部土地。
  为了让更多撂荒地重现生机,宝山镇细致梳理盘点了全镇“三条线”“三块地”“四类行为”等内容,科学有序地推进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同时,建立“六大台账”,全面摸清农村闲置资源底数,累计梳理登记发包机动地7313亩,闲置宅基地1302处,清理各类经济合同716份。
  自行动开展以来,全镇按照村干部带头清、党员主动清、群众共同清的“三步清”工作法,共清理收回闲置用地2193亩,解决用地不规范问题22例,为后期盘活利用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开出治理良方<<
  村企合作释活力
  “可这些荒地跟烫手的山芋一样,没人接。”宝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周庆明说道。如何解决因过去集中耕种造成的土地界限不明确问题、长期未垦种造成的撂荒问题以及土地收回后没人耕种问题,成了宝山镇党委重点攻坚的“山头”。
  为此,宝山镇党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三步走”方案。广泛动员村内党员、群众代表等,按照地契对各户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并造册登记,然后由包村干部、村干部等共同签字确认,确保土地数据真实准确。由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发包、入股、托管等方式开发经营公共资源,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边角经济、特色种养、精深加工、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目前,宝山镇已引进特色农业项目13个,总投资1.67亿元,彻底盘活了闲置土地,获得了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和助农增收“一箭三雕”的效果。

  >>盘活要素资源<<
  土地入股促增收
  土地流转后应如何有效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呢?为此,宝山镇工作人员想了不少办法。“除了引进企业对撂荒地集中承包进行复耕复种,我们还探索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宝山镇工作人员杨丹丹告诉记者,通过入股、托管等形式推进闲置撂荒地统一经营、连片打造,有效解决分散资源难处置、闲置土地难盘活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镇共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2家。其中,张八朱网格党支部领办烟草专业合作社,与烟草公司合作投资800万元建设种植、烤制一体化项目,盘活村内498亩闲置用地,97户村民成为“股东”。在议定底价保护的基础上,靠土地入股的村民可以根据当年烟草收益,获得一定比例分红。另外,黄烟种植项目落地还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通过参与黄烟收掰、烟叶烘烤等工作,每人每年可增收约3000元,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长出了致富“黄金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