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铁山街道高标准建设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守好“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

杨家山里看“三生三美”


  在杨家山里邂逅“画里乡村”的田园风光。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刘心怡
  
  11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的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感受原山原水的自然气息。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今年10月份,青岛十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名单出炉,杨家山里片区成功入选。据了解,该片区总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下辖黄泥巷等8个网格村,各网格村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产业相融。近年来,铁山街道充分挖掘片区资源优势,坚持统筹保障,实施生态提升,强化产业支撑,描绘出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

  >>涵养绿水青山<<
  绘就乡村“新风貌”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原来改善了很多,村里为我们每家每户发放了垃圾分类桶,原来的那些废弃地、边角地都变成了美丽的小花园,进村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黄泥巷网格村村民门晶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从铁山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先后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国有资本4亿元,将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设施配套作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重点。实施停车场扩建等工程40余项;投资250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持续完善片区基础设施;投资1800万元对7万亩山林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河道沿线和山体沿线进行生态景观治理,打造全长9公里的风景长廊。同时,在片区示范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工作,打造3处污水处理模块,建成1处堆肥与环保酵素利用示范推广基地,具备厨余垃圾就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4个村庄入选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另外,加强风貌管控,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农村田园风光本色,使片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深化三产融合<<
  鼓起村民“钱袋子”

  铁山街道创新“企业+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出资成立民宿管理合作社、村投公司等平台,整合土地、人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流转土地1.5万亩,推动乡村共创学堂、田园客栈等15个重点项目落地,流转闲置房屋打造50余处民宿,连续举办20届樱桃采摘节、6届月季花海旅游节,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同时,依托片区21家专业合作社,铁山街道搭建产业发展互动平台,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建成300亩以上产业园14个,将2800亩樱桃、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定为主导产业,构建起“产业园区+农户”产业链模式;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樱桃产业市级示范项目为抓手,对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共同发展;打造23个标准农业园区、2处青岛市绿色园艺标准园,带动500多户农户抱团致富。
  “我们先后引进了朝日食品、尚臻百果酒庄等龙头企业,对片区绿色生态农产品统一收购、包装推介、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果酒、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推出樱桃酒、地瓜干等25种特色农副产品,带动村民稳定就业350余人、灵活就业730多人,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铁山街道政协联络室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张国伟介绍道。

  >>强化人才支撑<<
  赋能发展“恒动力”

  铁山街道选优配强8名网格党支部书记,选派3名大学生担任助理,定期组织赴上海、深圳等地研修,全力锻造一支活力足、能力强的带头人队伍。创新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村党组织+村民”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8个村集体实现增收32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
  同时,铁山街道依托田园共创学堂等平台,探索“田间校园”教育模式,将高校资源嫁接到樱桃种植、生态园管理,培育1000名新农人;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张玉梅、冷启成等100名高素质乡贤带资本带项目返乡,落地田园会客厅等一批重点项目;培养“民宿管家”“影视经纪人”等10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在大下庄、黄泥巷各建1处德育银行,整合财务收支、资产资源等乡村事务,吸引1600余名村民参与,奖励兑换金额达15万元,化解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问题35起,化解率97%以上,真正实现由村“两委”单一治理模式向数字赋能下村民全员参与治理模式转变。
  下一步,铁山街道将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道路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依托片区现有的民宿、农家宴等业态,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齐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全面升级“吃住行研游购娱”全业态体系,激发全域旅游经济新活力,开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铁山路径。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