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区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提升为企服务能力、精准为企纾困解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上下深功夫、细功夫、实功夫——

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龚鹏
  本报通讯员 陈鹏

  12月12日,区政协组织新区制造业、建筑业、商混业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座谈。“政协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希望企业家们敞开心扉,结合企业和行业实际,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座谈会刚开始,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逯鹰就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会议主题。
  座谈会上,企业家们直言不讳、直奔主题,不仅谈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就如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新区营商环境提出了意见建议。区政协认真倾听企业呼声,研究解决企业的难点堵点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容、融、通”上下功夫、做文章。以这次座谈会为抓手,区政协搭建了政企沟通、服务企业的“倾听与协商”平台,给企业想办法,给问题找方案,彰显出政协担当。
  搭平台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在高级专家、博士、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方面,企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职或者合作。”座谈会上,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困难和问题。
  无独有偶,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提的也是人才问题。近年来,由于缺乏优秀专业人才,企业发展受到制约,该公司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协调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民营企业,服务民营企业。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如何完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有何后招?怎样加强产业链资源集聚……企业家们直言不讳提问题、畅所欲言提需求。
  针对企业所需,区政协会同新区有关部门将问题进行逐条梳理、分类汇总,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结合新区重点工作任务,围绕精准服务企业,主动当好政策宣传员、企业联络员,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护航企业发展。”逯鹰表示,希望企业家们能够坚定信心,审时度势,一如既往地参与、支持、帮助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好企业家自身的独特优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进企业
  把脉问诊献计出力
  政企之间良性、有效、持续的沟通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区政协不仅通过企业座谈会搭建起政企互动平台,更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上做文章。
  政协委员走访辉门东西(青岛)活塞有限公司时得知,企业现有场地是租赁性质,由于前期一直没有渠道与出租方取得联系,无奈之下做好了搬迁到外地的方案。了解具体情况后,政协委员现场连线出租方,洽谈长期租赁事宜。这一举措给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企业负责人当场表示不再考虑搬去外地,会继续在新区增资扩产。
  在晓星钢帘线(青岛)有限公司调研时,政协委员们了解到项目方拟增资新建厂房,希望政府在审批时能够提高速度,从而保证项目及时投产。经过政协委员与审批部门的协商,为企业厂房建设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区领导倾听企业诉求和意见,听取企业发展难题,可谓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感谢区政协提供这样一个好平台,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企业家们纷纷感慨地说。

  转作风
  提升政协履职能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当前促进新区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区政协聚集着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政协委员们懂经济、熟法律、善管理,凭借专业特长可以精准助企纾困解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区政协通过新区组织开展的“问计于港,问需于港,问策于港”涉港企业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在精准为企业纾困解难、稳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升为企服务能力等方面下深功夫、细功夫、实功夫。
  在涉港企业大走访大服务活动中,区政协班子成员对新区范围内与港口业务关联的贸易、船代、货代、仓储物流、报关、生产等企业进行了走访服务,帮助企业就困难寻路径、对问题找答案,给广大企业家送去了“温暖”。
  同时,区政协机关干部积极参与“万名干部进万企·三送三问三帮”专项行动,由区级领导带头,集中利用三个月时间,建立与涉港企业直联直通渠道,及时收集梳理企业问题需求,全力协调、全程跟踪、一抓到底、高效解决。
  此外,区政协全力深化区级领导同志“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双月走访活动成效,每名班子成员走访服务6家骨干企业,从今年4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每两个月走访一轮,并根据企业动态化需求保持常态化联系和服务。据了解,区政协通过持续参与,进一步畅通了骨干企业直联直通长效渠道,用心、用情、用力精准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谋发展,持续打造亲商、安商、扶商良好营商环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