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乡村振兴“红色主心骨”
灵珠山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丁霞
近年来,灵珠山街道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营造文明乡风、带动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引领下,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灵珠山街道徐徐展开。
红色党旗引领,解决急难愁盼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干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软实力”,灵珠山街道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用红色党旗引领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以“头雁”引领带领“群雁”奋飞。
今年以来,灵珠山街道持续深化“万名党员入万户 办好群众身边事”活动,选派234名党员干部,深入老党员户、新市民户、脱贫户、留守儿童户以及其他有诉求需要走访的群众等468户进行走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同时,灵珠山街道探索实施“把支部建在小区”,加强红帆支部建设,充分发挥红帆支部“三兜一树”作用,有效解决当前新就业群体入党“有门难进”、外来流动党员“有家难归”、规模较小的两新组织“有组织难覆盖”等普遍问题。
杜芳栓是灵珠山街道辖区内一家安装工程公司的员工,他的家乡在陕西省米脂县。作为一名外来流动党员,杜芳栓始终缺乏归属感。小珠山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纳入红帆支部管理。“来到红帆支部后,终于有机会参加党员培训、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了,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有家可归的温暖。”杜芳栓告诉记者。
在今年开展的“进万家门、访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中,灵珠山街道六个社区红帆支部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走访摸排,共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大事小情48件。红帆支部的党员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奏响时代先锋强音,筑牢红帆支部堡垒作用。
全民共建共享,培育文明乡风
灵珠山街道宣教文卫中心负责人薛越告诉记者,该街道创新“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打造“公益小城镇·和美灵珠山”文明实践特色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5个社区示范站,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带动N个实践站拓展推广,通过社区特色“小切口”展现文明实践“大主题”。
灵珠山街道聚焦乡风培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以点带面提升辖区群众文明素养。“今年以来,我们组建了33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深入社区开展文明乡风、助老助残、政策宣讲、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垃圾分类、心理疏导、未成年人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传递温暖关怀、汇聚文明力量。”薛越表示,灵珠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还联合开展了“喜迎二十大·共筑邻里情”首届睦邻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尚礼、文明友爱、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此外,灵珠山街道不断升级“线下强国+红色阵地”实践品牌,创新活动形式、拓展覆盖广度,从最初的分享会、学习活动逐步拓展到社区微党校、主题党日、青少年经典诵读、老党员讲党课等固定活动,形成常态化、品牌化线下互动空间,目前已开展青少年经典诵读、红色故事会等互动活动12次。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环境美了,人住起来也就舒坦多了。虽然只是做着普通的工作,但也是在为建设美丽家园添砖加瓦。”黄埠岭公租房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高淑爱常常这样说。自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以来,高淑爱每天坚持按时上岗,遇到重要活动主动要求加班加点。日常工作中,她将垃圾分类五步工作法熟记于心,有时遇到不配合的居民便亲自作分拣示范。
垃圾分好类,环境更美丽。近年来,灵珠山街道不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支部包责、党员包户、志愿者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引导体系,创新“驻点指导、积分服务、三级红黑榜、三分两包”四项机制,升级改造18处密闭式收集房,成功创建独垛子、柳东、花林、柳西、大南庄、刘家庄六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环境越来越好,人气也越来越旺。灵珠山街道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人居环境整治与村民文明创建两手抓、两促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推进农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
应用现代技术,带领村民致富
灵珠山街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街道以“品牌+科技”助农增收,成立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打造“乡土情”公益助农乡村振兴品牌,培育以本土有机芋头、山鸡蛋等13类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小珠山”区域品牌。
区人大代表、青岛小珠山乡土情农副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增强告诉记者,该合作社目前已与京东、天猫等7家电商平台签订了供销合同,并通过“小珠山老薛”乡村网红IP直播销售农产品,增强多渠道带货销售能力。
“街道通过‘培训+服务’提升技能,携手青岛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产品绿色种植培训基地。”薛增强介绍,灵珠山街道免费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20余人次。同时,联合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队、青岛邦德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芋头抗重茬优质生产技术研究”,一举攻克困扰农户20多年的芋头种植重茬问题,有效盘活荒废土地近80亩,芋头亩产超过6500斤,一级果比原来增长30%,为农民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40余万元。此外,街道还联合山东科技大学进行“超低能耗特色果蔬窖藏技术改造”,筹资86万元建设恒温恒湿地窖,免费为农民储存农产品30万斤,仅此一项就为农民节省100余万元。
下一步,灵珠山街道将坚定不移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努力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群众更加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