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为民生加码 为生活加温 为幸福加分

西海岸新区实施民生改善创新,努力在塑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上实现新突破


   2月4日,海青镇举行“同兴共富”专场招聘会。□记者 王培珂 摄
  □本报记者 张静 陈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西海岸新区发起“十三大创新突破行动”,明确实施民生改善创新,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努力在塑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上实现新突破。

  就业扩容提质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
  新年伊始,“春风行动”招聘会、“芯屏”产业专场招聘会、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接连举办,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
  刚毕业的张琪就是受益者之一,她通过区“零工之家”直播带岗平台顺利找到了工作。“免费、便捷、高效,足不出户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很满意。”张琪说。
  千方百计让无业者有业可就、有业者技能提升、从业者收入增加、失业者得以救助,始终是新区人社部门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新区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服务业升级,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点开花,新兴就业形态、就业新机会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2023年,新区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新设公益性岗位4000个以上;扶持创业3000人以上,培训城乡劳动者10000人次以上;全区青年就业见习(实习)基地达180家,引进大学生等青年人才3万人。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为此,区人社局围绕新区“5+5+7”重点产业企业,集中开展重点产业用工靠前服务保障行动,为新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联合各镇街摸排、收集辖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推广“智找活”产业人才供需通平台,协调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实现产业人才精准供需、高效匹配、深度融合。
  保障好劳动者基本权益,事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区将完善社会保险跨部门联动扩面机制,全年企业社保参保缴费人数净增2万人以上;将实习生、家政服务人员等人群纳入工伤保障范畴,推进建筑业、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推动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全覆盖;开展工伤1-4级人员“伤养结合”业务试点。
  就业稳了,心气足了,新区人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干劲,就会一年更比一年高。

  情牵一老一小
  稳稳托起幸福生活

  一老一小,两头牵挂,事关千家万户。一座城市,如何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答案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建设领域。
  “开饭了!”中午11时25分,在隐珠街道双珠路社区“助老大食堂”里,老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这顿午餐荤素搭配得当,大家围桌而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现在,我的午饭多数选择在食堂解决,不仅饭菜新鲜可口,而且营养均衡。”正在就餐的薛大伯开心地说。
  “老有所养”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新区都在探索养老服务的新形式、新方法,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满足辖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022年,珠海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大村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两个公办养老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并获支持资金,新区成为当年青岛市唯一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的区市。“目前两个项目基本装修已经完成,即将进入户外绿化阶段。”作为项目建设方的区供销集团项目经理成万鑫介绍。
  截至目前,新区共有8个普惠养老建设项目、4个公办养老建设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扶持,累计新增床位583张,获得1166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新区普惠养老项目和公办养老项目数量、新增床位数量均居青岛各区市首位。
  区发改局社会事业科负责人管蕾表示,2023年,区发改局将在做好现有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养老托育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积极梳理申报2023年社会事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协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认真做好社会兜底项目的相关服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对已申报的6个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和18个普惠托育服务专项储备项目开展现场勘察、自查和迎审工作。
  托稳“一小”的幸福,离不开教育。
  2023年,新区将着力打造儿童茁壮成长生活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托育机构与幼儿园一体化建设,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学校弹性布局体系,开工建设学校、幼儿园16所,增加学位1.3万个,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夯实医疗保障
  用心守护百姓健康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
  近年来,新区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干体力活,腰经常疼,以前没有多余的钱治疗,疼起来要么弄点药酒自己揉揉,要么硬扛。如今参加了医保,住院治疗自己花不了多少钱,少受了很多罪,日子越过越好。”市民陈女士说。
  好日子得益于好政策。对接群众需求,新区进一步完善医保领域政策措施,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回望过去一年,全区医保参保人数增长2.8万人,居全市第一;完善四级医保服务网络,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医保药品目录扩大到2860种,冠脉支架等112种高值耗材平均降价53%,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1.8亿元;8080名失能失智人员享受长护险资金7350万元;全市唯一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改革试点,总额付费3.5亿元。
  今年,新区将推进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青岛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新区肿瘤医院等9个高水平医疗项目,对区立医院进行改造提升,迁建区中医医院、第二中医医院,建成珠海街道郝家石桥等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家名医基层工作站。同时,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成5处发热门诊建设提升,提高对流行性传染病检测筛查、隔离留观和预防救治能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感受幸福。今年,新区将以开展“创新突破年”活动为主线,继续以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为民生“加码”、为生活“加温”、为幸福“加分”,在新征程中书写靓丽的民生画卷。
 
  快评

  塑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

  □本报记者 张静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从来都不是宏大抽象的,它关乎住房、就业、养老等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具体生动、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就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温暖,让民生更能感触、幸福更有质感。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者等重点群体就业,着力稳就业、防风险、保民生;加快托育机构与幼儿园一体化建设,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学校弹性布局体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友好型城市……2023年,新区将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在塑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上实现新突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新区将依照民生“指南针”指引的方向,至微至显、善作善成,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