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大场镇擦靓“多彩大场·同富先锋”党建品牌 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镇域样板

乡村三变好风光


   青岛同心富民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是新区首家镇级“共富公司”。
  □本报记者 肖芳 张希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眼下,山东各地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在这种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农业生产如何更加现代化,农民就业如何更高质量,农村发展模式如何更具可持续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大场镇以“同富田园、同富劳务、同富乡舍+同富公司”的“三社一司”模式推动改革创新,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样板。“我们将把高质量党建作为红色引擎,聚焦人、地、房、钱四大关键要素,努力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三农改革发展的共同致富路,擦靓‘多彩大场·同富先锋’党建品牌,力争在新区率先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镇域样板。”大场镇党委书记彭善亮表示。

  农业生产之变
  全村“一块地” 村民享红利

  “土地大托管 粮食保安全”,走进大场镇营楼村田间地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十个白色大字。放眼望去,曾如棋盘般密布的田埂、田垄不见了,广袤的农田连成一片,一望无际的冬小麦已开始返青。
  “现在咱村就这一块地,3160亩,全都托管了!”55岁的营楼村党委书记赵记茂说。
  大场镇地处两河交汇平原、土地肥沃,是新区的“粮囤子”“菜篮子”。但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标准化农田无人耕种或耕作质量不佳等现象突出。生产作业效率低、粮食产量提不上去、亩均收益不高,农业出路何在?
  大场镇的解决办法,是土地托管。
  去年7月,大场镇同富田园专业合作社成立,赵记茂任理事长,营楼村成为试点:村集体先“预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归并置换”,将仍想自己耕种的村民地块置换到村庄附近,方便村民就近管理,其余地块全部归并,清理垄沟、生产路、边角地,将原先分属各户的“小田”,合并成一块“大田”,然后再由合作社实行供种、耕作、施肥、收获“四统一”全程托管。
  “我家以前有8亩耕地,分散在6个地块,收割机都没法下地,连收带种全靠人力,还挣不了几个钱。”今年60岁的营楼村村民孟召兰说,“现在有了土地托管,我们基本啥也不用管,每亩地每年就能领到700斤小麦或时令小麦价格的收入,旱涝保收!”
  村民得“解放”,村集体也得实惠。赵记茂说,由于减少了垄沟、生产路等无效面积,营楼村农田面积扩充了约10%,扩充的耕地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增收20余万元。此外,村集体原有160余亩低效、闲置耕地交由合作社托管后,又增收超过15万元。
  作为托管主体的合作社,也可从中获利:通过农业政策补贴、机械作业减工、农资团购节本,除去每亩分红给村民的700斤小麦,剩余的小麦亩产和第二茬作物产量都是合作社收益,粗略计算,每亩地每年可增收300元以上。
  目前,大场镇已在全域推广“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同富田园合作社已整合吸纳全镇93家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托管服务主体,集聚300余名农机手、2800余台农用机械,为全镇4.8万亩土地实行全程托管或环节托管服务。

  农民就业之变
  人在家中坐,活从“云上”来

  土地托管后不用操心了,从农活中解放出来的“4050”劳动力,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场镇在成立同富田园土地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创办青岛市首家劳务合作社——同富劳务合作社,为想就业、能就业的农民送上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村庄搬迁或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有就业需求,驻镇企业有持续用工需求,机场、高速等大项目建设也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同富劳务合作社副理事长李祥华介绍,“同富劳务合作社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用工信息不对称、就业需求不衔接的问题。”
  大场镇馨和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加挂了一块“同富驿站”的牌子。这里便是同富劳务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是当地村民找工作时的首选“中介”。
  走进大厅,一块LED大屏引人注目:企业入驻总数42,累计招工劳务总数327;社员入驻总数196,工作中社员人数184;待招工劳务总数8%,空闲中社员人数6%……在这个“大场镇同富劳务平台”上,就业供需对比数据实时更新。进入后台管理模块,每名社员的历史接单信息、当前所处位置更是一目了然。
  据现场工作人员赵永琴介绍,大场镇居民到同富驿站填报入社信息后,便会获得一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微信小程序“大场镇同富劳务”,即可查看招工信息并与企业取得联系。合作社也会根据社员所填信息,将社员划分为建筑施工、电焊电工、灵活用工等6个务工组,分门别类进行岗位比对,一旦匹配成功,就会打电话通知到人。
  建筑施工组社员、大场镇曾家村村民李永玉,1月11日刚干完了吉利河水库生态修复工程的相关工作,第二天便进入青岛顺昕丰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继续上班。“以前找工作只能靠自己,现在把简历报给合作社,不出家门就能等来岗位。每次都是上一个项目刚干完,下一个就来了。”李永玉说,合作社还统一为所有社员购买10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帮助解决了后顾之忧。
  李祥华表示,同富劳务合作社已建立工资支付监控机制,并设置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确保196名社员均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合作社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目前社员持证上岗率达75%,逐步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能的“绿领”新农人队伍。

  农村发展模式之变
  让乡村资源变致富“活水”

  “今年1月份,同富公司利润50多万元,咱们每个参股村都有份儿!”说这话的,是大场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理事长、凤栖村党委书记徐利常。他所说的“同富公司”,是青岛同心富民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去年11月,是新区首家镇级“同富公司”,由青岛西海岸农高发展集团和大场镇经济联合总社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前者占股60%,后者占股40%。
  “全镇18个村级经济联合社,共同组建了青岛市首个镇级经济联合总社,再由该总社筹资2000万元,作为出资载体,与区属国企农高集团合作,成立同富公司。”大场镇副镇长宁聪介绍。
  在这种“国有企业+联合总社”合作模式下,村集体既有“保底收益”——镇级联合总社投入的2000万元,按照不低于4%的固定年化收益率,实行保底收益,即每年基本收益固定在80万元以上;也有“超额分红”——同富公司通过开展工程项目承接、公共服务、项目招引等业务,实现营收和利润,镇级联合总社则按照占股比例领取分红。
  “村集体以资金、资源、资产入股,同富公司负责统筹运营,然后村集体和村民挣薪金、分股金、拿租金,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民增收模式由此发生质变。”宁聪认为。
  在成立镇级同富公司的同时,大场镇还鼓励各村成立村级同富公司,打造示范样板。例如,馨和嘉园社区依托搬迁村庄后的资金优势,成立馨园同富公司,开展房屋租赁、物业服务等业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00余万元。
  下一步,大场镇还将依托镇级共富公司,统筹盘活全镇闲置农房,打造共享农房、特色民宿等项目。目前,大场镇已创办同富乡舍宅基地合作社,通过“集中改造一批、有偿退出一批、盘活开发一批”,探索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新模式。
  例如,大场镇以三河埠村为试点,在中心村一期规划78处二层庭院式楼房的新型社区,鼓励和引导周边村庄符合宅基地审批或房屋翻建条件的农民,申请在试点集聚区自建楼房,逐步推动农房向中心村集中。
  “这些小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只向村民收取成本价。”三河埠村党委书记毕纪花说。村民退出后腾空的宅基地,将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进行复耕或再利用。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