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西海岸,围绕科技金融如何有效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共话新机遇,共谋新发展
2月25日,科技金融助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全国科技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齐聚西海岸,围绕科技金融如何有效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共话合作,共谋发展。
论坛的重磅环节中,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等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为科技金融发展建言献策,为西海岸新区创新突破支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张景安
用全球化思维打造新区融合创新生态
科技金融是一个新时代的名词,它是金融与科技密切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科技金融初现,但由于技术商品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产业国际化加快,一些传统手段已经跟不上了,随之,各种各样的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纵览全球经济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开放的思维,既要向全国开放、同行开放,也要向全世界开放。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思维,而是单独搞是行不通的,未来的发展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竞争,所以全球视野、全球化创新、经济全球化是挡不住的。
一座城市或者是一个地区不断吸引创投风投集聚的因素,就是创投氛围。同时,现代化的高科技服务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市场各方面都很好,风险投资就会蜂拥而至,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创新生态,尤其是现在的创新要有新时代的新赛道、新场景,这需要我们用更高的全球思维孵化新企业,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风险投资。
西海岸新区集聚资本助力发展,从资本方面来说,要找一些有水平、有经验的金融家,他们会对创新的市场有帮助,会帮助城市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和金融环境。因为从现在来看,中国的市场仍然是融资难、融资贵,如果有很多的风险投资,就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西海岸把融资难、融资贵解决好了,将会有大量的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小企业迅速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好的主意迅速变成产品,产品迅速产业化,最终成为集群。
文/本报记者 董梅雪 整理
图/本报记者 王培珂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吴晓求
注册制改革为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科技和金融相辅相成,产业在转型、升级、迭代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在技术进步转变成新产业时,金融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被称之为风险,如果风险超过了单个资本和技术应用人承担的能力,超过了它的边界,新技术、新发明就会变成只存在于实验室的产物,很难变成新产业。所以,一定要重视金融的创新。
新的资本业态,对于一个国家资本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储备一系列很好的企业上市资源。所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要重视金融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注册制改革实际上为高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好的通道和机制,因为注册制改革本质上是市场化的改革,把选择上市公司的权利以及定价交给市场,市场一定知道哪些企业具有成长性和投资价值。注册制的核心就是需要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有成长性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册制改革将会改变中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占比将会慢慢下降,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业的市值占比将会逐步地提高,这会使得整个市场真正开始具有财富管理的功能,对于未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和未来市场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人民币计价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西海岸新区有20家高科技企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过去的核准制是重资产、轻成长,而注册制是轻资产、重成长,我相信这会对新区所有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新的机遇。
文/本报记者 仪博文 整理
图/本报记者 王培珂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管清友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促进新区产业升级
科技金融作为以技术驱动的一种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着很大机会,在于我们能够用好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红利,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制造业企业、科创企业可以很快到资本市场去,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
所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科创产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科技金融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系统,包含的意义深远,总体来讲中国科技金融领域进展还是很大的,假以时日,我们在金融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果将会越来越多。
作为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产业基础扎实,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产业招商、金融招商的方式落户于此,发展潜力巨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区更重要的是促进产业升级,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放大,吸引更多科创类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和过去20年的增长方式不太一样,对“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对于新区来讲,要在“质”的层面去突破,因为技术的创新其实是一个结果,需要新区在营商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基础研究等方面发力。其中,做好“人”的工作很重要,筑巢引凤、培育土壤,让科技人才愿意留在这里安居乐业。总而言之,新区应该在推动创新、推动科技方面多做尝试、突破常态,以个性化、特色化的路径,彰显新区特色与魅力。
文/本报记者 董梅雪 整理
图/本报记者 王培珂
国检集团总工程师、认证评价中心总经理 闫浩春
为新区企业转型与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集团”)和西海岸新区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主要聚焦双碳领域,因为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化的改革,未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转型低碳发展的路径。
从2010年开始,国检集团就已经在双碳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在此次科技金融助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国检集团作为第三方认证评价机构,起到了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下一步,国检集团将和新区联手,为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做好评价和认证工作,为企业转型与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碳活动基本上可从四个维度分析。第一,从企业的维度来说,某企业达到了二氧化碳峰值,或者是企业的排放量被中和掉了;第二,从产品的维度来说,欧盟的碳边境调解机制,也就是碳关税,会要求企业提供碳足迹的报告,这也是产品层面上的碳;第三,从项目的维度来说,假设金融机构要支持某一项技术的改造,就需要资金的支持,也就跟金融机构一并挂钩了,这项技术的减碳效果怎么样?减排效率如何?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价;第四,从此次论坛的维度来说,各类企业、机构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乘坐的交通工具可能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都属于活动层面的碳,那这些二氧化碳将被谁中和掉?这就需要组委会购买的CCER来进行抵消,把这次论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中和。
我认为西海岸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布局非常清晰,战略十分明确。新区在产业上的布局和支持,为国检集团这类机构与企业在新区落地并开展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文/本报记者 仪博文 整理
图/本报记者 王培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