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企业+农户”:肥了牡蛎富了百姓

泊里镇对接海洋牧场企业用工需求,让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刚打捞上岸的牡蛎等待进行冲洗。□记者 丁霞 摄

  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钢制海上多功能平台
  □本报记者 丁霞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泊里镇黄家塘湾的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海域位于黄家塘湾的老母猪栏、大孤石海域,东临沐官岛、西与日照万宝集团海洋牧场相连,该公司在2019年获批成为省级海洋牧场。
  近年来,泊里镇与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构建紧密的“企业+农户”联合机制,吸引当地大量农民从事海洋渔业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企业+农户”机制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3月17日,记者在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牧场的挑拣码头看到,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养殖海域打捞上岸的沐官岛牡蛎,个头大、肉质鲜美,是我们的品牌牡蛎。”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毕克磊告诉记者。码头设置了冲洗区、分拣区、装袋区。绿色吊笼里的牡蛎打捞上岸后,工人先用水管进行多遍冲洗,把牡蛎的表面冲刷干净,再进行挑拣、装袋。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当天参与牡蛎挑拣的妇女有40多人,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把这些空壳的牡蛎分拣出来,挑拣好的牡蛎就装进袋子拉走。”尧头村村民牛方花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分拣一天牡蛎,收入能达到200元左右。
  据了解,泊里镇积极与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企业+农户”联合机制,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当地有许多农民具有海洋捕捞的经验,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让乡亲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泊里镇农业农村中心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赵兵告诉记者,近年来,泊里镇积极推动“企业+农户”联合机制发展,定期走访企业,在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本地企业和老百姓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对接闲置劳动力与企业用工需求。2022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家门口短工就业300人次以上。2023年,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常态化,每天吸纳40余人进行生产作业,有效帮助泊里镇部分搬迁村庄消化闲置劳动力,带动当地老百姓经济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生态”赋能
  形成双赢发展模式
  青岛天一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牧场获批后,逐步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在2021年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钢制海上多功能平台,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优良品种进行规模化养殖,促进海域牡蛎养殖的规范化、集约化、数字化、市场化发展。
  “通过钢制海上多功能平台,看护巡查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牡蛎、海参的生长情况。”毕克磊介绍,沐官岛牡蛎选用优质苗种培育,主要以花边、二倍体、三倍体为主,味道独特、鲜甜肥美。海参为本地优选品种,口味好、营养价值高,采用底播养殖方式,利用天然礁石进行自然养殖。
  “我们的海域养殖采用以筏式养殖为主、底播养殖辅助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不投饲料和药物,主要依靠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毕克磊表示,科学的养殖生产可以降低养殖过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对牡蛎进行食物供给,由此产生的沉积物由海参进行生态消化吸收,在浅海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构建一个简单完整的食物链。在海产品健康生长的同时还净化了海域环境,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发展模式。
  产量供不应求
  叫响“沐官岛”品牌
  “沐官岛牡蛎是我们公司着重打造的品牌,我们也对‘沐官岛’商标进行了登记注册维护。”毕克磊告诉记者,2022年6月沐官岛牡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当年11月获评西海岸新区第七届“瑯琊榜”农业品牌。
  “我们的牡蛎不愁卖,今天有个莱州的客户一早就过来了,等着我们挑拣好的牡蛎。”毕克磊介绍,沐官岛牡蛎个头大、肉质肥美,经常有外地客户前来大量采购。“今年从正月初七开始出牡蛎,日产量在10吨左右,主要根据每天客户的需求量进行计划性打捞。”毕克磊说,保守预估2023年沐官岛牡蛎年产量能达到2000吨。
  目前,沐官岛牡蛎供不应求,主要是莱州、连云港、上海、南京以及河北等地的客户比较多。毕克磊表示,公司下阶段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争取使“沐官岛”品牌早日走向全国市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