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用匠心雕琢每一条轮胎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成型主机手周立强曾创下万条轮胎零缺陷的奇迹


  周立强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本报记者 李宛遥 本报通讯员 刘晓琳

  从对轮胎生产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集青岛市第十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橡胶成型工状元、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技术能手、新区工匠等荣誉于一身的青年工匠标杆,他以一颗钻研好学之心奋斗在一线,用一颗精益求精之心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将每一条轮胎打造成精品,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精髓。他就是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成型主机手周立强。
  近日,记者走进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的成型车间,周立强正在一台台高效运转的智能机器人中忙碌地穿梭。“我的梦想是亲手制造出一条条高质量轮胎,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安全地行驶。”周立强说。

  从“一张白纸”
   到“行走的数据库”

  怀揣对“智能制造”神秘感的向往,2016年周立强来到了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轮胎制造这一行,更别提亲手生产轮胎了,简直就是一张白纸。”
  为了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周立强每天都会早来晚走,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到机台上跟着他的师傅安志成,还有其他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同事学技术。再好的脑力也需要积累,周立强的口袋里一直放着一个小本子,他会把每天学到的知识要点都记在上面,不懂的就请教师傅、上网查阅资料。仅仅一周的时间,他便掌握了全部操作要领,顺利上机定岗。
  靠着细致、谦虚、学无止境的态度,周立强不仅成功取得了成型辅机等其他两个岗位的资格证书,而且还掌握了设备性能、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日常的设备问题、工艺问题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不仅如此,他也早已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师傅,带出了十几名优秀的主机手,是生产线上名副其实“行走的数据库”。

  从“1”到“0”
  彰显责任担当

  “轮胎生产过程中,成型工序的材料贴合精度是允许有小于1毫米公差的,但我认为,不断追求精致与完美,把1变为0,这才是对质量最大的负责。”周立强不仅把造轮胎当成一份工作,更当成一份责任。正因如此,他曾经创造了万条轮胎零缺陷的奇迹。
  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周立强下足了功夫。成型工序时常发生因胎坯内衬和胎侧接头大、接头开造成的稀线问题,为了啃下这块影响质量的“硬骨头”,一有空闲时间,周立强就会爬到成型机的二层平台上,观察和测量超声波裁刀的裁切角度、裁切速度和裁切表面温度,回到机台后,确认主鼓上内衬和胎侧的接头质量以及成型后的胎坯外观质量,再跟踪成品的X光检查。白天摸索试验、收集数据,夜晚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收集了上万个数据,修改了上百次方案,才确定了最佳的改善方法。通过对裁切角度、裁切速度、压合速度等进行优化调整,彻底解决了因胶部件接头大和接头开而造成的稀线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周立强还总结出“内衬层接头裁切法”“胎侧接头重点滚压法”“电热刀轻割观察法”等多个先进操作法,练就了“手摸接头法”的绝活,如今已经在工序上全面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为提升质量夯实了基础。
  “现在我的机台主要生产双星‘稀土金’轮胎,产品主要应用在卡车客车、危化品车等车辆上。凭借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品牌声誉,我们生产的轮胎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同行业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范围最大的企业之一。”说起这些,周立强话语里满是自豪。

  从“一成不变”
  到“自主创新”
  “双星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投产后,产品不良率降低了80%以上,人工效率提高了3倍。虽然现在轮胎智能制造已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但我们不应该感到满足,更不能安于现状,不创新就意味着要落后。”在周立强看来,创新是一份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周立强先后完成了超声波裁刀装置改进、胎体压合位置停顿滚压、胎面后压轮创新改造等重点创新项目,攻克了制约生产的技术、设备等难题20余项。他善于创新,更喜欢带着机台的成员一起创新。前期,他们共同完成的胎侧压轮辊压程序改进项目,有效减少了轮胎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生产效率提高了9%。
  “是新时代给了我人生出彩的舞台,让我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岗位能手。目前,我正在围绕成型机的单机效率提升,钻研新的技术,我希望通过不懈奋斗,为企业发展壮大、为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周立强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