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迸发发展新动能
黄岛海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丁晓慧
本报通讯员 方大林
近日,在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现场监管下,青岛怡坤物流有限公司10余辆满载石油焦的车辆驶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卡口,运往位于广东的锂电池材料加工厂投入生产。这已是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发运出区的第21批石油焦。
石油焦作为重要的大宗资源性商品,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黄岛海关依托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集成叠加多项优惠政策,助力大宗商品经营企业实现国内、国际市场互联互通。
“这些政策增强了企业应对外需波动风险能力,降低了企业的仓储物流成本,同时提高了物流效率。”青岛怡坤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生介绍,依托综合保税区创新监管政策,现在公司每批货物大约压缩物流时效0.5小时,仓库作业效率提高20%。
2020年12月,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转型升级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成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便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处长管恩平介绍说,封关运作以来,黄岛海关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优惠政策叠加、创新监管模式,支持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以大宗商品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业态培育为支点,双轮驱动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已成为大宗商品等传统产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大宗商品物流和贸易占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50%以上。区内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橡胶交易口岸和全国最大的纸浆、棉花进口口岸。
在提升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大宗商品等优势产业基础上,黄岛海关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业态。通过开展20号天然橡胶期货保税交割业务,为天然橡胶等货物贸易开展提供助力。截至目前,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内共有6家20号胶期货保税交割仓库,核定库容26万吨,占全国总数的70%;共参与20号胶交割24878手、25.8万吨,占全国参与交割量的90%以上。
此外,黄岛海关推动建立“区+关+税”信用联动机制,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AEO高级认证企业可享受“先退后核”和“出口退税贷”创新服务,平均退税时间缩短60%。区域内棉花进口企业利用“集成查检”模式,累计缩短通关时长超2万小时,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得到更快保障。
伴随各种改革创新举措的加持,这片9.12平方公里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统计数据显示,封关运作两年多来,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超过2300亿元,平均每年进出口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保税区海关注册企业5081家,相较2020年增长超过2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