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生活垃圾分类“星火”讲师团负责人姜爱玲——
让垃圾分类“声”入人心

姜爱玲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
□本报记者张静
“不少人认为猪牛羊大骨是‘厨余垃圾’,其实它们是‘其他垃圾’;药品包装不是‘其他垃圾’,而是‘有害垃圾’。应该怎么区分它们呢?让我来给大家解密……”日前,西海岸新区生活垃圾分类“星火”讲师团负责人姜爱玲在给垃圾分类指导员们开展培训时说道。
据了解,姜爱玲当垃圾分类讲师已有3个年头,共为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酒店、学校等100余个单位,40000余名机关干部、国企职工、学生、指导员等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培训。
当记者向姜爱玲取“分类经”时,她表示:“想让别人接受,先要自己做好。以前,我都是把生活垃圾塞进垃圾袋后扔进小区的垃圾桶;现在,我购置了分类垃圾桶放在家里,每天都会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慢慢地就掌握了分类技巧,对分类知识熟记于心。”
在实践中,姜爱玲意识到,做好垃圾分类讲师这项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并需要针对宣讲对象的背景、心理、个性进行分类授课。因此,她在学习研究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规章与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青岛市组织的“星火”讲师培训,并取得了讲师资格证。之后,她又为新区培训出了40余名专业讲师。
每次授课时,姜爱玲除了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还注重阐释垃圾分类的意义,让听课者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助力城市绿色发展、保护美丽家园的关键之举。
空闲时间,姜爱玲会组织讲师们走进社区,统计老人、小孩、青年等不同群体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每次宣讲前,她都会认真分析宣讲对象,充分考虑对方的年龄层、知识结构等差别,创新讲授形式,让垃圾分类知识转化为便于记忆的生活常识。
不仅如此,每个周日,姜爱玲还会去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点“执勤”,同物业公司指导员一起指导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并向大家宣讲垃圾分类知识,调动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接下来,我将坚持做有温度、有情怀的传播者,把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不懈地推广下去,让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姜爱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