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阔别六年,老庙会赶出新味道

灵山卫街道以会为媒重塑民俗品牌,激活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灵山卫街道东街经合社舞龙队上演精彩的舞龙表演。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邓特

  5月26日一早,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灵山卫街道13支文艺队伍分东西两队朝着城隍庙整装出发。远远望去,威风凛凛的祥龙和活灵活现的舞狮在人潮之中翻腾起舞、欢腾跳跃,沿途不时有市民和游客加入互动,阔别6年的灵山卫城隍庙庙会再度回归,盛装启幕。听小曲看大戏,品美食赏非遗,市民游客在两天的时间内沉浸式享受民俗盛宴,感受浓浓烟火气。

  >>创新办会<<
  重拾人间烟火

  提起灵山卫城隍庙庙会,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这不仅是卫城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风水宝地”,于2015年入选黄岛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卫城大戏台上,茂腔表演、古典舞蹈、民乐演奏轮番上场,台下观众沉醉其间,火爆热闹的文化专场表演把现场绘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民俗画卷,笙歌妙舞,场场爆满,令人拍手叫绝。
  延续了几百年的岁时风俗,如今迸发出全新活力。据了解,本届庙会重塑城隍庙非遗品牌,创新采用“主会场+分会场”形式,围绕“祈·祭祀”“赏·民俗”“食·乡情”“品·非遗”“购·手作”五大板块,集丰富的戏曲曲艺表演、传统礼拜祭祀和热闹繁华的集市等活动于一体,在保护传承与活化传播庙会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市民游客的参与体验。

  >>以会为媒<<
  打造全新文旅IP

  当天早上,城隍庙广场内摊位林立,螺钿技艺、植物染、皮影戏……1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艺人云集于此,现场活态展示非遗文化,2万余名市民游客潜心欣赏,流连忘返;剪纸、绒绣、木雕等非遗项目衍生出的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颇为吸睛,引得人们争相购买。通过庙会传统的精神内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形式,以更直接的表达直击人心,唤起市民游客的参与热情。庞大的人流量和市场需求,丰厚的文化积淀,释放出了更大的消费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城隍庙改造更新、保护修缮,古韵卫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灵山卫街道具有唯一性、独特性、难以复制性的文化和城市景观新地标。现如今,街道依托人文文化的优势,与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深度融合,并以开展“寻古卫文化底蕴 绘新城幸福画卷”主题系列活动为契机,探索出了“以会(节)为媒、文化搭台,消费唱戏”的经济模式,打造更多全新文旅IP,激发文化消费的市场活力。

  >>文化惠民<<
  点亮幸福生活

  “城隍庙里不但记录着我们的发展历史,还蕴含着风土人情,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忆,更是一种教育素材,街道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家住灵山卫街道西南园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陈萍一早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庙会活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
  东街红日艺术团、毛家山艺术团等40余支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卫城大地上;小戏小品进社区、“书香卫城”全民阅读等10余个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茂腔、快板等100余件作品被居民广为传唱……如今,设施健全的文化阵地、遍布全街的文化队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植根灵山卫街道,用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以文化赋能群众“精神富裕”。
  下一步,灵山卫街道将创新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让文化资源“转起来”,把文化食粮“种下去”,真正把“公共文化盛宴送到群众身边”,以文化基因激发旅游发展活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