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上实现示范引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全新跃升——
勇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灵山湾海滨风光如画。
□本报记者 谭宁
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山东省人民政府将联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镌刻在西海岸绿水青山新画卷上:2022年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3.6%、12.8%,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6.8%,全面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0处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累计获得补偿资金3034万元,列全市第一名;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中欧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打造中欧绿色合作标杆,全国首家自然碳汇研究院落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做法在COP27主题边会上推介分享……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全面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六大支撑体系,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生态养海
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漫步灵山湾畔,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海湾与城市共生发展,生态和人文浑然融合,步履所及,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去年,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位列优秀案例第1位,成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
成功经验的背后,是西海岸新区实施生态养海,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力体现。
西海岸新区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309公里,沿海分布23处海湾、42座岛屿、50公里的优质沙滩。立足充分彰显新区岸线的自然禀赋、优质资源、历史文化和功能特色,新区持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岸线137公里,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沿海岸线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道、旅游大道、生态大道、景观大道。
为深入推进海洋保护工作,西海岸新区实施古镇口、灵山湾等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岛长制”等长效机制,落实好海洋生态红线监管制度,试点开展“海上环卫”,让新区的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最美海湾树立标杆、创造典范。
同时,新区高水平编制海岸带及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海域及海岛精细化管理,重点打造竹岔岛休闲旅居岛、灵山岛生态保护岛、斋堂岛能源科技岛,海洋能综合开发走在全国前列。依托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等海岛资源,新区打造常态化运行的海上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洋主题公园、游艇旅游、海岛旅游、水上运动、海洋节庆等海洋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智慧执法
“云监管”全力守护新区绿水青山
西海岸新区是全市工业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监管面临重大挑战。为此,西海岸新区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创新综合应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生态环境智慧执法指挥平台,形成“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问题推送-定点执法-整改闭环”的执法监管新模式,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底色。
西海岸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力打通20多项业务信息通道,唤醒“沉睡”信息资源,推动“先进算法智能分析”代替“手工查找逐项计算”,实现系统集成、功能倍增。
该局强化“一网融合”,将水、大气、固体废物等各系统数据汇入智慧执法平台,实现实时抓取、一体呈现,全区生态环境现状“一目了然”。同时,推动执法模式创新,实现服务企业发展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同频共振”。针对原来“蹲点守候”“撒网式检查”等现场执法受人员、时间、天气等各方面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实际,深入推进执法方式向“大数据监控”为主要抓手的非现场监管模式转变,既提高了执法效能,又大幅减少了执法监管“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执法“云监管”。
另外,创新建立水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空气质量管理决策评估等多个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直接调用相应的环境模块,依托集成的基础数据开展问题溯源分析,形成初步分析报告,然后由执法人员带着线索到现场复核。新模式比先执法检查后逐步分析污染成因的传统执法模式,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绿色金融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西海岸新区于2022年8月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后,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工具创新、区域合作”三大协同机制,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精准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持续释放绿色金融动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以来,新区先后开展了4次气候投融资项目收集,对收集的135个项目逐一筛查,实施动态管理,初步搭建起以光伏、绿色建筑等为代表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通过中日、中欧等多领域国际合作,引进日本荏原环境、德国KG新材料车体等一批国际优质项目。
新区以“传统+特色”为切入点深化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一方面,推动传统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创新,先后推出“碳贷通”“减碳保”“绿税e贷”“保险+期货”等特色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推动特色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企业碳排放配额、湿地碳汇、茶园碳汇等开展质押贷款业务。
通过创新实践,新区推出了系列气候友好型金融产品。在绿色信贷方面,青岛银行“碳贷通”业务为西海岸新区新能源公交项目发放1000万元贷款,成为全省首笔“碳中和”贷款;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为海西热电和恒源热电等企业发放了全省首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截至2022年末,西海岸新区绿色信贷余额279.5亿元,同比增长42.99%。在绿色基金方面,先后落地三峡阳光、海控汇通等35支绿色基金,总规模达435亿元。在绿色保险方面,积极拓展绿色建筑领域低碳保险,全国首单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落地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
通过气候项目管理、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深入实践,并配套相应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新区形成了完善的气候投融资政策制度体系,为全国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了模式借鉴。中德生态园已建设成为国家园区的“低碳范本”,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解决方案和重要示范。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得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自主负碳区域,成为探索零碳乃至负碳发展道路的典范。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变,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西海岸新区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双碳”行动,聚力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上实现示范引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全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