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优选,新区“好参”叫响全国
——从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刺参良种场16年进阶路看新区擦亮水产种业“芯片”
工人们取出池内海参育种玻片,收获刺参苗种。
刺参苗种标准化养殖池
苗种扩繁车间
“参-虾(蟹)-藻”生态养殖示范池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渔业是西海岸新区传统特色产业。“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新区立足海洋强国战略、水产种业振兴等国家使命,大力开展水产良种研发,推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激活了万顷碧波。
在西海岸新区陈家贡湾畔,来自大连的客户正在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刺参良种场采购6000余斤的“参优1号”优质刺参苗种。这里是全国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培育的“参优1号”海参品种已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较其他海参市场价高30%-40%,市场行情供不应求。
四代优选
育出抗病害刺参新品种
走进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刺参良种场苗种扩繁车间,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一个个标准化养殖池旁收获海参幼体。“这批刺参苗种将运到大连投放入海。”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青告诉记者,“车间内有200多个标准化养殖池,整个良种场这样的车间有82个。”
正在收获的刺参苗种正是“参优1号”。“‘参优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高温等特点,收益量和存活率显著提升。”李青介绍,该良种6月龄苗种灿烂弧菌攻毒侵染后成活率平均提高29.31%,收获时体重提高23.58%,“一斤海参幼苗到达成熟期后重量可达四斤。”
高温是制约海参养殖的重要因素,“参优1号”因其优良性状得以生存,得到市场青睐。“‘参优1号’刺参进入夏眠临界温度平均提高1.83℃,结束夏眠的临界温度提高2.70℃,夏眠期缩短28天左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李青说。
海参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以抗灿烂弧菌侵染力和提高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于2018年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GS-01-016-2017)——刺参“参优1号”。“这样的优选育种持续进行了四代,‘参优1号’在一次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李青说。
新品种好不好,市场最有发言权。“‘参优1号’比其他海参市场价高30%-40%,仍供不应求,不得不采取订单式生产且限量供应。”李青向记者展示“参优1号”时难掩自豪,“在国内的刺参苗种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参亲本培育车间里,除了有“参优1号”新品种外,还有“琅琊青1号”和“多刺1号”两个新品系,分别具有出皮率高和多刺抗病的优点,有望在未来3-5年继续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1-2个。
16年砥砺
获批国家级刺参良种场
青岛瑞滋集海参良种培育、育苗、研发、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刺参科技创新企业。去年1月底,农业农村部公布批准的3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其中,青岛瑞滋被命名为“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刺参良种场”,是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2006年从零起步,到2022年获批‘国家级’,16年磨一剑。”谈起创业经历,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瑞用感慨颇深,“刚刚涉足海参养殖时,也吃过不少苦头,2个月亏损40多万元。”
多年来,国家级刺参良种场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是因为申报良种场,其中的一个“硬件”条件是企业具有自主研发的海洋水产新品种。当前,我国共有6个海参新品种,青岛瑞滋与黄海所历时12年联合培育的刺参“参优1号”是其中产业化最成功的代表。此外,政府服务也让青岛瑞滋有了不断跨步迈进的勇气。2021年,市区两级海洋发展局与琅琊镇政府积极协调,推动青岛瑞滋新获批土地50亩、确权海域面积4816亩,加快打造全国优质海参苗种供应基地。而今,青岛瑞滋拥有海参育苗面积7.6万方、亲参培育面积3.5万方、池塘养殖面积1400亩。公司年供应耳状幼体800-1200亿只,年供应不同规格苗种100-120万斤。
国家级刺参良种场获批不久,青岛瑞滋等单位编写的《刺参工厂化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规范》发布,这是青岛首个渔业地方标准。国家级刺参良种场的获批及刺参培育标准的制定,都标志着新区在刺参种业方面的领先优势。“国家级刺参良种场的获批,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范瑞用说,青岛瑞滋将以刺参“参优1号”等新品种、新品系为基础,打造刺参国家级育繁推产业平台,加强我国刺参良种选育和品系培育,提高良种覆盖率,示范引领刺参种业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
建设海洋种业繁育中心
“参优1号”是新区海洋种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实现海洋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区正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水产种业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
在琅琊镇胡家山沿海,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项目陆域研发培育基地面积450亩,海域放养实验基地面积11625亩。依托这一平台,将吸引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中心现已入驻瑞滋、卓越等6家海洋苗种培育企业,以及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水产新品种,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新区涉海类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投放礁石25万空方,底播养殖面积2000多亩,筏式养殖5000多亩。
“我们正加快建设海洋水产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刺参‘参优1号’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50%。”李青告诉记者,该中心将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所等海洋科技领域优势团队和技术力量,开展高值化水产品育种和生态养殖创新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刺参良种育种中心、刺参良种保种中心及刺参良种繁育中心等3大中心及相应配套。同时,规划建设海上保种基地,尝试海上网箱养参新模式,建设岛礁型海洋牧场。
“我们将依托水产种业扶持政策,支持重点项目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快政策兑现落实。”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加快打造一流海洋营商环境,让一个个海洋“芯片”从新区诞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向着世界一流蓝色种业中心迈进。
践行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立足海洋强国战略、水产种业振兴等国家使命,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