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谋良策,与会嘉宾共话海洋经济发展
高扬合作之帆,共享蓝色机遇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必军:
新区在海洋波浪能利用
方面有很大发展前景
海洋波浪能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目前世界上有近2000件有关波浪能利用的发明。我们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虽然前期并不顺利,但随着认知的提高,我们技术的可靠性和转换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得益于山东省和青岛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海洋波浪能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海洋波浪能利用水的表面能量,不仅能为海洋牧场提供能量,还能满足例如离海岸几十公里的远海中检测仪器的供电和常规的生活用电等需求。
本报记者 陈蔚 整理
重庆巴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益:
寻找合作伙伴
深耕西海岸市场
我们聚焦制造业,以技术立业、创新驱动,希望能够以工业软件的技术和产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帮助制造业企业向中高端发展。在泛能源大数据方面,我们会把工业大数据方面的技术延伸到泛能源,包括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主要是用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我也了解到西海岸新区已引进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泛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制造厂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市场。我们也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与他们一起深耕西海岸市场。
本报记者 张静 整理
资深外交官邱国洪:
发挥得天独厚优势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就是中国政府倡议的蓝色伙伴关系已经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对于青岛来讲,是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的好机会。地利,青岛是海陆空交通枢纽,未来蓝色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条大动脉来支撑,这条大动脉,我认为最理想的就是以山东港口青岛港口为枢纽,将日本、韩国、中国和欧洲连接在一起的第二亚欧大陆桥,或许青岛会是一个枢纽城市。青岛的投资环境好,能吸引外企来投资、合作;青岛的环境优美,人民热情好客,也会让投资人扎根此地。
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青岛既要放眼世界,也要突出重点。我建议青岛能够以中日韩合作机制为纽带,推动中日韩三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文/本报记者 董梅雪 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一带一路”全球经济合作联合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许峰:
邀请更多国家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都开展了互动合作,交流经济项目信息、整合资源,让项目落地,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深刻改变了全球经贸格局,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开放发展的新机遇。
本次论坛,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来参加。我们不仅要邀请这些国家,还应该把所有沿海国家以及与海洋有关的国家都请进来,让他们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合作。只有在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情况下,才有机会把合作开展起来。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整理
资深外交官吴思科:
西海岸新区
焕发着青春活力
我认为本次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可谓得天时、得人和。天时指的是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与建设;人和指的是青岛在科研、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我在二三十年前来过西海岸,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平地”。这次来到新区后,我看到一座新的城区拔地而起,这个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过分,确实令人鼓舞。此刻新区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展现和发展。
文/本报记者 龚鹏 整理
图/本报记者龚鹏
德国NSB Group中国区执行董事袁刚:
推动航运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航运经济人才作为航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整个产业的智能升级得到长足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培育的过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举办,给航运经济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此次论坛规模大、覆盖面广,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相关机构、研究院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探讨航运经济发展,不同维度的看法和思想一起碰撞,有利于突破行业壁垒,共同推动航运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蔚 整理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气变中心、自然碳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竹:
推动蓝碳发展
助力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都需要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全球实时碳数据(Carbon Monitor)团队由清华大学领衔构建、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及科学家共同参与,主要是通过卫星观测等各种监测手段的整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近实时量化。希望能通过详细的数据、详尽的监测方法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西海岸新区依仗气候、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加上国家对于碳中和的重视,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建成致力于国家蓝碳发展的战略高地。
本报记者 张静 整理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首席法律顾问腾比莱·乔伊尼:
论坛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青岛是一座有名的海洋城市,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
本次论坛办得非常成功,主办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都来参加了此次论坛,他们致力于海洋合作,开展交流对话、积极建言献策,进一步扩大了本次论坛的作用与影响力。另外,本次论坛不仅有主论坛,还设有各种分论坛,各分论坛针对海洋的不同领域来进行讨论交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我在2022年6月参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联合国海洋大会,那次大会也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与本次论坛架构相同。我认为本次论坛的内容及起到的影响和作用,丝毫不逊于联合国海洋大会,论坛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 龚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