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海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为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帮扶指导
解难题疏堵点,护航企业“出海”
□本报记者 丁晓慧
本报通讯员 马瑶 孙霞
6月15日,经黄岛海关快速验放,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进口的一批“不锈钢法兰”完成通关手续,及时投入到海工装备项目生产中。
据了解,该公司位于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和化工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去年承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工装备合作项目,目前项目模块正在加快建造中。海工装备项目往往所需保税料件多、单据审核复杂,项目急需料件通关时效要求较高。“海关到我们公司调研了解了具体情况,指导我们采取提前申报的方式通关,既加快了通关速度,也方便第一时间开展单据审核工作。”该公司供应链部经理巩建娟介绍。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聚集了百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配套企业,是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助推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黄岛海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料件种类多、通关时效要求高等行业特点,精准施策、助企惠企。
“客户突然调整了项目计划,原来的保税加工项目暂停,需要紧急赶建新项目,可是用于新项目的无缝管一时半会到不了,这可怎么办?”近日,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加工贸易业务科的工作人员接到企业求助电话。
求助企业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两个项目用到的无缝管是同一型号,现有的无缝管是保税监管货物,按照规定只能专用于保税加工项目,不能直接用到新项目上。”该公司关务人员于莹焦急地说。
时间不等人。为保障企业项目顺利推进,黄岛海关关员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详细了解项目开展情况。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海关指导其将保税无缝管进行料件内销申报,并建议企业充分利用汇总征税政策。企业申报当天货物即放行,无缝管转换监管状态后第一时间用于新项目生产。同时企业采用汇总征税方式,实现了“先放后税、汇总缴税”,无需“逐票审核,先税后放”,减轻了资金压力。
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长、建造工期长,但同时具有加工制造过程中调整多、变化多的特点。对此,黄岛海关实行协调员制度,主动为企业提供帮扶指导,从政策指导、通关便利等多个方面实行全过程、全方位保障。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造船、修船为一体的大型船舶企业,承接的外国船舶建造订单均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且都在海关设立了加工贸易手册。“造一艘船,要用到上千种零部件。”该公司物资部赵金帅说。海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数量庞大的料件进行加工贸易备案,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造船过程中,经常需要追加零部件数量,更增加了管理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黄岛海关为近千种船舶海工装备零件建立归类数据库,将经海关审核确认的合规归类数据纳入“归类先例辅助查询系统”,提高报关单预录入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可预期性。今年,该公司将有23艘船舶交付,预计出口金额将超过12亿美元。
“海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明确协调员制度,逐项推进解决,为企业‘出海’发展护航。”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副处长王光强说。今年以来,黄岛海关辖区船舶海工装备企业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约80亿元,同比增长超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