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三名学子获评2023年度青岛市“新时代好少年”
展少年正能量,扬时代新风貌
□本报记者丁一
童心向党,强国复兴有我;少年扬帆,筑梦未来前行。日前,2023年度青岛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举行,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李昊轩、珠江路小学卞鹏淇、第二高级中学徐洋获评“新时代好少年”。他们有的勇挑重担、助人为乐,有的胸怀梦想、崇尚科学,有的心中有光、自强不息……展现了新时代好少年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区少年学生向上向善、勇于攀登、励志奋斗。
泊里小学学生李昊轩:
用稚嫩肩膀
分担家庭重任
2022年寒假里的一天,当同龄人凌晨4点还在梦乡时,李昊轩已早早起床,顶着寒风出门——他要跟家人去泊里大集赶集出摊。
在自家的炉包摊位上,李昊轩俨然一个小大人,他一次能擀7张包子皮,摊位前涌动的人潮丝毫不会影响到他。因为年纪小,擀皮又辛苦,有时李昊轩擀完一天面皮回到家后,趴在床上马上就能睡着。
“爸爸妈妈比我辛苦。跟他们相比,我的累不算什么!”懂事的李昊轩通过擀面皮深刻感悟到了父母的不易,为家人分担家庭重担的想法也悄然入心。
劳动锤炼了李昊轩的意志,让他变得更加乐观、成熟,也让他在成长道路上有了奋斗和拼搏的动力。据了解,从上幼儿园开始,李昊轩每天都会自己洗袜子、叠被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少操心;在学校,他主动承担班级值日工作,督促并帮助值日生完成打扫卫生的任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里的桌椅松动了、卫生工具破损了,李昊轩总会默默地进行修理;班级的新书发放、图书角整理等内务,李昊轩总是带头积极参与。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志愿者行动中也都积极参与、团结合作。
“锻炼体魄、努力学习,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就是我努力的目标。”如今已是五年级学生的李昊轩坚定地说道。
珠江路小学学生卞鹏淇:
勤学善思的
“科技小达人”
六年级的卞鹏淇从小就勤学、善思、爱钻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注重科学知识积累,每年坚持阅读图书50本,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口中的“科学小百科”。他充分利用家在大学校园的优势,经常走进机器人研究中心、地球科学馆等场所,感知、探索科学,让自己的科学梦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19年至今,卞鹏淇八次参与市、区创新创造类比赛,曾获得新区“快乐科技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荣获第三十四届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意项目一等奖”;获评2022年度新区优秀科技小创客。他还先后两次获得学校“科技特长小明星”荣誉称号。
六年时间里,卞鹏淇有数项发明创造。在观察到盲人乘坐电梯不方便后,他设计制作了智能“辅助盲人电梯器”,通过触摸感应增强盲人的安全感,为盲人提供便利;发现冬天饭菜容易变凉,他就制作了一款防水、防漏电的智能恒温餐桌,保证了就餐人始终能吃到热饭菜;他还发明了一款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智能书包,将书包的装载功能与雨衣的防雨功能、救生衣的防溺水功能和定位功能进行结合,以辅助抗洪救灾、紧急救援。
发明创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一个小小的开关需要试验成百上千次,卞鹏淇总是不惧困难、永不言弃,立志做一名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追梦人。
新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徐洋:
只要心中有光
何惧黑夜漫长
2021级的徐洋10岁时,父亲突发心肌梗死去世,他和母亲、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母亲先天智力残疾、神志不清,勉强生活自理,没有养家能力;奶奶年事已高,长年积劳成疾导致腰部患病,只能佝偻着身体操持家务,导致一家三口不仅没有赚钱能力,还需要解决徐洋求学的开销,他们只能靠省吃俭用、政府补贴以及好心人的资助维持生计。
虽然重大的变故和艰苦的生活带给了年幼的徐洋沉重的打击,然而残破的家庭、不公的命运并没有使徐洋屈服,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和迷茫后,徐洋磨练出了远比同龄人成熟的心智。
“只有学习才是改变未来和扭转命运的出路。”为此,徐洋抓住一切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还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平日里,徐洋生活节俭,很少添置新衣。他也从不攀比,非常珍惜家人给的每一分钱。但他却多次捐款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他说:“正是因为有好心人的资助,我才有机会专心学习。将爱心传递给更多人,温暖更多心灵,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徐洋用坚毅勇敢的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行动开辟出了一条满载责任的道路,用优异的成绩展现出了新时代好少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