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十大领域攻坚目标
新区“73条”加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蔚 本报通讯员 丁小惠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任务攻坚突破,日前,西海岸新区管委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共计11部分73条,明确十大领域攻坚任务,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加快城市更新建设等,细化实化了年度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工作任务》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十大攻坚任务之首,凸显了新区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海洋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工作任务》指出,要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力,做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海洋高端创新平台,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二期等校区建设,加速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任务》明确,要建立高校专家与产业链联系对接机制,推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挥大院大所专项资金、先进制造业二十条政策等创新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优化“科技专员+揭榜挂帅”机制,试行经费“包干制”。
针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工作任务》指出,要加快建设航空发动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支持求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另外,《工作任务》还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引进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联合攻关重点技术50项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2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等目标任务。
壮大产业集群 夯实实体经济
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8%以上,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芯屏”产业产值增长23%,人工智能等产业产值增长15%……
对于建设高能级城市的根基——实体经济,《工作任务》同样有着详尽部署。
优势产业体现着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形成要素与技术积累,获得持续盈利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以便更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工作任务》指出,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打造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工、汽车、高端装备制造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壮大“5+5+7”重点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精准补齐“五基”短板。“一业一策”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滚动实施200个工业技改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在巩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明确,要重点突破“芯屏”、海洋生物医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影视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芯屏”产业产值增长23%,人工智能等产业产值增长15%,建设运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超前布局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积极争取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探索设立未来产业试验区,打造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另外,《工作任务》还指出要优化重化产业布局,高质量建设董家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产业园;用好全省“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实施“强芯扩屏”行动、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培育行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计划。
坚持生态优先 促进绿色发展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却并不满足于此。通读《工作任务》全文就能发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共列出13条任务,是《工作任务》中篇幅最长、任务最多的一部分。
《工作任务》指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完成既定目标,争创山东省示范。推进金能棋子湾、胶州湾海上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推动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实施。做好小珠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服务,推动海上能源岛试点。
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储量不断减少,终将耗尽,清洁能源的替代是必然之举。《工作任务》明确,要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开展供热能源替代工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气”“煤改电”。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拓展氢能在汽车、轨道交通、港口、化工、发电及备用电源等全场景应用。实施煤炭消费压减计划,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减少非电行业燃煤消费。加快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实施燃气发电示范,开展中燃明月燃气热电项目前期工作。
同时,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筹办中欧环境与气候论坛。积极参与用能权交易工作,探索开展用能权确权,破解优质项目落地能耗要素制约。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