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不搞花架子、破解组织难,西海岸新区以“自己人”思维打造“耦合汇”政企交流平台,连办30期热度不减——

双向奔赴“汇”发展合力

  □本报记者 王雪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强常态化政企沟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客观分析政企沟通形式和效果时不难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西海岸新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毕雷鸣认为:“有些企业认为政企对话是走形式,不愿参加,政府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难组织;政府人员数量少,频繁组织活动压力大,组织难;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组织活动本身就是对‘无事不扰’的否定……鉴于这些原因,很多现行的政企沟通模式在实践中要么蜕变成形式主义或‘花架子’,好看不中用,要么干脆就变成了变相的行政命令。”
  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区工商联在体制机制上“破题”、堵点难点上“破局”,以“自己人”思维打造“耦合汇”政企交流平台,真正激发企业参与热情,以政府所能服务企业所需。自去年9月以来已组织30期,参与人员600余人次,赢得了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打通瓶颈
  多方受益促共赢
  “是否参加活动,关键要看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否则在时间上也浪费不起。”在第29期“耦合汇”现场,青岛文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洪清表示。
  区工商联在体制机制上“破题”、堵点难点上“破局”,充分发挥区民营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优势,每期“耦合汇”邀请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人员出席,现场为企业解疑释惑。同时,定期安排产业链主、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等赋能单位出席,打通产业发展与要素支撑的沟通瓶颈。
  政府了解了企业所思所求,赋能单位找到了合作伙伴,企业打通了信息和业务瓶颈,实现各方受益、多方共赢,“耦合汇”便有了吸引力。
  通过“耦合汇”,目前累计收集问题建议100多个,基本得到及时转办和解决,企业认同感显著增强。据不完全统计,11家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18个,解决融资需求1700余万元;及时兑现股权挂牌和直接融资、融资租赁奖补资金156万元;2家融资租赁公司现场与中小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其他诸如政策解答、土地供给、数字化改造等问题在现场均给予了满意答复。
  轮值主持
  有效破解“组织难”
  单靠工商联来组织会议,力量明显不够。区工商联立足“联”的特点、彰显“联”的优势、发挥“联”的作用,合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民企力量以及58个商会和170多家执委单位的汇聚作用,让其拥有优先组织参会资格,并轮流主持“耦合汇”。
  该举措的出台,破解了两个难题。
  一是商会因缺乏工作抓手,经常遭到“只管收费很少干事”的诟病。对此新区枣庄商会会长范文鹤体会最深:“过去经常组织义捐、企业走访座谈等商会活动,但大家表示对企业的帮助不大,导致会费收取难、发展会员难。”二是执委因工作职责少,常会受到“选上执委就不见了影”的指责。区工商联执委、副主席,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耀东认为:“尽管我也偶尔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但感觉执委应承担的责任与实际发挥的带头作用不匹配。”自打轮值主持“耦合汇”后,新区各商会和执委单位责任感明显增强。
  通过“耦合汇”,新区各商会活跃度明显提升,进一步建立“联系点”、架起“连心桥”,以商会组织带动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7月上旬,商会会员增加212名,目前已有11名执委主持了“耦合汇”。尤为重要的是,全区企业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7月初,面向区工商联执委和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等群体寄送无记名评议票200张、收回186张,获得较高满意度的票数达97%。
  以评促改
  倒逼服务再升级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在不打扰企业的前提下如何当好服务民企发展的“店小二”?
  “自愿参加、来去自由”是区工商联赋予“耦合汇”的服务理念。每周三举办的“耦合汇”,提前一周向企业发送通知,包括活动主题和相关议程,企业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报名,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己人”,实现政企“双向奔赴”。企业家在参会过程中来去自由,不必报备;在参会内容上可提诉求、说意见、聊建议,也可吐槽。
  自由度高、自主性强、参与度广、可持续性强,活动常办常新。“耦合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监督作用来保证活动能持久举办,让企业家当考官,每周对活动进行打分,倒逼活动不断优化改进。评分主要围绕三个层面:“活跃度”,即活动开展的频次是否正常、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等;“效益化”,主要针对上一期活动的问题解决情况、建议落实情况等;“廉指数”,主要针对活动是否打扰企业、是否掺杂商业活动等。通过进一步建章立制推进“耦合汇”业务工作标准化,建立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以政府服务的“加法”换民营经济发展“乘法”,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截至目前,新区实有民营经营主体总量达到42.4万户,民营企业超17.6万户,占比达99.6%。累计认定山东省瞪羚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山东省民企百强4家、青岛市民企百强25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1家,总量均居全市第一。民营经济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贡献度持续加大的良好态势,西海岸新区先后获评山东省首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先进区、山东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荣誉称号。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