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宁舍一百亿,也要保安全

政企双向奔赴,青岛炼化等三家企业完成“四年一次”大检修工作

  □记者 龚鹏 报道
  本报讯 “我们公司各套生产装置已全流程打通,目前实现全面复产。”日前,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公司安全总监杨增良向记者介绍说。这也标志着系统内首家全厂性连续三次“四年一修”圆满完成并一次开车成功。
  今年5月,青岛炼化、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液化空气(青岛)第二有限公司等3家西海岸新区大型危化品企业启动四年一轮的装置大检修活动。7月底,大检修工作圆满完成,为下一个四年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青岛炼化全厂装置大检修“停检开”历时50天,较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圆满达成“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一次开车成功”的目标。该企业此次检修涉及检修项目3392个,同步实施技改技措项目67个,10000余人参与其中,是该公司开工投产以来的第四次全厂停工检修,涉及层面广、现场任务重、安全风险高。“我们按照‘八分准备、两分实施’的原则,提前计划、科学统筹、细致安排,从教育培训、方案制定、风险识别、现场组织、监管监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抓好装置‘停检开’过程管控,实现‘安全、绿色、优质、文明、廉洁、节约’检修。”杨增良告诉记者。
  据杨增良介绍,本次检修是企业内部规定的四年一次的大检修,考虑到三家企业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所以只能同时检修、同时投产。这次大检修,让企业舍弃了超过100亿元的产值,可见企业“要安全”的决心之大。
  据了解,此次参加大检修活动的3家企业具有规模大、员工多、产值高的特点,在新区危化品行业举足轻重。企业每一次停工,都会让当年的产值和效益受到损失。
  根据历年生产经营数据和今年生产情况估算,大检修停工期间,仅青岛炼化就会影响公司产值约100亿元,减少利润约5亿元,减少纳税约20亿元。另外,青岛炼化此次进行装置停车大修、改造,共涉及全厂22套生产装置、储运罐区和公用工程系统,需要投入总费用10.6亿元。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液化空气(青岛)第二有限公司2家企业在检修期间也分别“损失”利润9600万元和350万元。
  从经济层面来看,大检修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是一次巨大的“损失”,但却不得不为。据西海岸新区应急管理局危化科科长刘茂强介绍,危化品企业生产工艺复杂、设备繁多、要求严格,一旦“带病运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从安全层面来看,大检修是企业忍痛进行的一次“刮骨疗毒”。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必须常抓不懈。这次大检修工作的初衷就是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停工检修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杨增良说。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此次大检修活动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危化品企业安全风险,从4月初开始,该局主要领导和危化科工作人员就多次走访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做好检修前的各项准备。政企合力,双向奔赴,最终圆满完成本次大检修工作。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