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倡移风易俗 扬文明乡风

胶南街道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本报记者 谭宁

  殡葬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胶南街道把移风易俗作为建设“德润胶南”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4700平方米的元宝山地宫式怀念堂,巧用善用民本思维、靶向思维、系统思维,顺利完成辖区30个自然村全部1.17万座坟墓的集中搬迁,并持续开展平场、植绿、管护等工作,有效消除了防火隐患、健全了管理制度、解决了治理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7万座坟墓全部搬迁至怀念堂
  胶南街道坚持“干”在百姓满意处、“思”到群众顾虑点、“融”进群众服务中,切实把殡葬改革打造成真正的“民心工程”。该街道高标准规划建设了4700平方米的元宝山地宫式怀念堂,共设置2万个格位的存放空间,将全域1.17万座坟墓全部搬迁至怀念堂,实现了集中殡葬、集中管理、集中祭扫。
  与此同时,胶南街道坚持“两手抓”,持续强化行业监管整治力度。一手抓殡葬服务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服务标准,创新推出线上祭扫、鲜花祭祀、音乐祭祀等免费服务项目。另一手抓丧葬用品监管和整治,对违规制造销售烟花爆竹、棺木、烧纸、纸扎等祭祀用品的店铺依法打击和取缔,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整合土地1000余亩保障项目建设
  全域坟墓实现集中管理后,胶南街道聚焦原址治理,着眼于山林资源保护、土地利用、环境提升,靶向发力,进而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域坟墓迁出后,胶南街道共整合可拓展用地1000余亩,集中解决了完善供地条件、补办供地手续、边角零星利用等10余项难题,既顺利保障了海容冷链、天一纺织小镇、海洋装备产业园、青岛西站及青盐铁路等6个市区级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也为其他项目建设拓展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胶南街道投资420万元增设进山卡口视频监控、自动语音报警器、隔离网等设施,做到原址无人进入、无新立坟头、无祭祀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护林防火水平。成立山林及城区禁烧禁抛丧葬祭奠物品工作专班,修建元宝山公墓高位蓄水池,设置34处防火检查站,做到112名网格护林员24小时规范化值守巡查全覆盖。对原址进行植树造绿,共种植树木3.5万株、各类灌木植被300余亩,实现退墓还林,彻底消痕。

  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殡葬改革重在转变思维和祭祀方式,胶南街道从完善长效机制出发,靶向革除传统殡葬陋习,在全街道范围内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局面。
  胶南街道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殡葬改革工作体系,下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实施方案》《文明祭祀宣传册》系列规章制度,常态化对各网格文明祭祀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同时,胶南街道实施怀念堂道路和周边环境美化亮化提升工程,整修3条进出道路,建设外部600平方米祭奠广场,增加植绿2000平方米。成立怀念堂管理办公室,增派5名日常管理维护人员,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殡葬设施使用审批流程。
  除此之外,胶南街道还加强辖区内30个自然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提升新风新俗引导水平。发挥群众自我监督约束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居民公约公示上墙,规范婚丧活动办事流程。创新开展“德润胶南”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育践行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祭祀新风尚,做到家喻户晓、口耳相传。大力推进“德育乡村”建设,将居民表现量化积分,用于兑换文明红利,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