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挂牌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精耕改革开放“试验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拔节生长起高地

  □本报记者 刘腾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推出285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外贸外资势头向好、量质齐升;大港通衢连四海,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互联互通;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加速成势,落地产业链重点项目22个,打造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高地;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20栋建筑主体结构已封顶,建成后将形成万人就业空间和千亿级内外贸能力……
  从2019年挂牌至今,青岛自贸片区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蓬勃成长,为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着“青岛自贸实践”,扛起使命担当,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筑起对外开放高地
  外资外贸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
  翻看青岛自贸片区四年成绩单,这两项数据格外亮眼: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26.3%,占全市比重由成立前的4.1%提高到15.5%;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27.3%,占全市比重由成立前的16%提高至23%。
  “青岛自贸片区有效发挥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为全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增添新优势。”市商务局副局长高燕表示。
  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持续深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增强国际贸易活力和利用外资引力。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做大货物贸易,出台支持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政策,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探索开展新型跨境易货贸易试点,构建“离岸达”等贸易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全覆盖,做强新型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支持政策,放大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功能,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6个。
  外资外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高燕介绍:“在金融支撑上,青岛自贸片区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引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以占全市3%收入完成全市42%的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有效支持了现有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青岛自贸片区也着力增强枢纽经济能力,挖掘“船舶、船东、船员”产业链,拓展船供、融资等口岸服务功能,打造船供产业园区。创新企业设立智能审批,推行企业许可“无感续证”,推出“才安企顺”“法润自贸”系列服务品牌,设立全省首个才企综合服务集团,深化数智、绿色自贸区建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要素资源畅通流动
  加快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是青岛自贸片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建设“自贸2.0版”的重要内容。
  如今,项目现场2500余名工人、100余台大型施工机械和50余部塔吊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0余亿元,一栋栋建筑冲出地面、拔节生长,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已显雏形、出形象,全力向着山东自贸试验区2.0版先锋示范区冲刺。
  据悉,该项目既是商务部印发的《山东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的重点任务,也是践行“航贸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航运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助力,“航贸金”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示范园,将为青岛市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节点作出自贸贡献。
  “自成立以来,片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为航运、贸易、金融产业不断释放创新活力。”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郭宝存介绍说。
  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规模引入国际海运企业、海员外派机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专业海事检验机构港务服务公司,建成了泛亚码头、山东港口船舶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及贸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航运物流更加便捷。
  率先在全国实施商事主体登记即认制,“企业设立智能登记”系统“云上审批”,新型易货贸易进出口业务闭环试单,离岸贸易额占全省80%以上,贸易投资更加自由。
  “境外融资和资金跨境流动”成为常态,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授信场景上线,实现出口退税“核实可视、信用赋能”,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可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物流成本,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吸引了3.39万户企业主体前来投资兴业,资本流动更加高效。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先进制造业是青岛自贸片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自青岛自贸片区成立以来,我们坚持做强实体、优化生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确定了以智能家电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基因科技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同步发力、梯次进阶的自贸区特色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隋斌表示。
  建网络、造场景、搭平台、聚生态,在这样的创新打法下,青岛自贸片区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基地”,目前智能家电产业园已集聚9家智能制造互联工厂,年产值规模约150亿元,每年保持30%以上增速快速增长。
  “其中的中央空调、特大冰箱2家互联工厂相继被评为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也有望年内获评。此外,我们开发水生态智造新赛道,海尔水联网生态制造等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有望打造成全球首家水联网灯塔工厂”。隋斌说道。
  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是青岛市规划建设的十五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之一,也是全市首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依托产业园,青岛自贸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领域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已累计落地产业链重点项目22个,其中投产项目17个,在建项目5个,力争打造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高地。
  加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青岛自贸片区着力引育高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片区现已引育产业科研人才2100余人;清原农冠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大研究院获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一个个突破性进展在片区破土而出。
  展望未来,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对“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期待和要求。全国第一梯队的青岛自贸片区应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将制度创新优势更多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耕好改革开放试验田,向着建成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