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开海归来鱼满舱

琅琊镇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渔业捕捞、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滨海休闲农渔小镇


   9月1日中午12时,一艘艘渔船驶出琅琊港,捕捞“开海第一鲜”。
  □本报记者 梁玉鹏
  
  9月1日,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渔船满帆,汽笛声起,琅琊镇内一艘艘渔船满载着期待驶向汪洋大海,撒下“金秋第一网”,捕捞“开海第一鲜”,开启新一轮丰收征程。
  近年来,琅琊镇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大力发展渔业捕捞、休闲旅游等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滨海休闲农渔小镇。
  千帆竞发,渔船满载而归
  9月1日中午12时,琅琊镇琅琊港岸上狮舞炮鸣,海上渔船扬帆。渔民们驶向蔚蓝的大海,开始新一轮的耕海牧渔。
  “这是开海后首次出发,明天凌晨就能回来。”渔民肖长星告诉记者,“早在一星期前,大家就忙着收拾渔船,为出海做足准备。”
  9月2日凌晨三点,天尚未亮,琅琊港的喧嚣已经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一个个身影奔波忙碌。渔民们形成流水线,将海鲜接力递向码头,码头上的商家紧张有序地将海鲜上秤、记录、分拣。“今年开海第一船非常顺利,螃蟹、鱼都非常多,品质很好,一艘船大概5万-6万斤,跟往年基本持平。”肖长星笑着向记者分享丰收的喜悦。
  琅琊镇是渔业大镇,有35个渔业网格村,渔业从业人员达8702人。随着西海岸新区持续做强海洋经济,琅琊镇渔业发展呈良好态势,渔业年总产量达到6.4万吨,实现年渔业产值18.7亿元。
  安全先行,建设智慧渔港
  记者在码头看到,出入口处设置了智慧渔港亭,渔民正在排队“刷脸”进出。据悉,“人脸识别系统”属于“智慧渔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收录496名渔民的基本信息,渔民只需通过刷脸,后台系统即可自动录入船只进港、出港状态,同时依托智慧海洋平台、无人机巡查、智慧渔港服务站等多种方式,真正实现全镇渔船“一盘棋”管理。
  琅琊镇三面环海,海岸线长62公里,约占新区海岸线22%,可使用海域面积20万亩,码头及停泊点24个,渔业网格村35个。今年以来,琅琊镇聚焦渔船安全管理创新突破,积极探索“共治、良治、智治”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智慧渔港”建设,在全镇设立32处重点部位监控设施,新增进出港人脸识别报告、智能语音广播等系统,强化科技赋能,规范管理渔民不安全行为,防控恶劣天气不安全作业,推动渔船管理有序、渔民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今天中午的包间都预约满了,大家基本都是为了品尝开海第一鲜而来。”9月2日上午,琅琊镇王家台后望龙台海鲜酒楼老板夏云早早地忙碌起来,店里的充氧池里,各种鲜活海鲜畅游其中。“这些都是今天刚从海里打上来的本地海鲜,几天之前就有客人预定了今天的午餐包间,就是为了这一口本地海鲜。”夏云说道。
  近年来,王家台后网格村依靠党建引领,坚持做大做强“渔家宴民宿”经济,形成以传统渔家风情为特色,以餐饮、住宿、观光和渔家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产业,服务项目涉及餐饮、住宿、海上观光、垂钓等。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鲜美的渔家餐饮,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村生活。
  “接下来,琅琊镇将继续坚持做强海洋经济,做好外海捕捞、深海养殖、休闲渔业等,壮大‘蓝色引擎’,释放海洋经济新动能,实现琅琊海洋产业振兴发展。”琅琊镇党委书记李守晟表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