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今年上半年,董家口经济区完成固投约116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产值约316亿元同比增长20.5%,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环境之优塑“重要一极”

  □本报记者 董梅雪

  今年以来,青岛董家口经济区以“创新突破年”为抓手,深入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锚定“打造支撑全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目标,坚持抓百亿级项目、育千亿级产业、建万亿级园区,全力争取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走在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上半年,董家口经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16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产值约316亿元、同比增长20.5%;截至8月底,经济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73个、总投资3085亿元,已完成投资1505亿元。

  完善服务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董家口经济区通过建立“三张清单”、推行全程服务及实施“阳光政务”集中服务等机制,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张清单”机制是董家口经济区创新建立的项目推进服务机制。通过该项机制,经济区对青岛石化、国橡中心等27家重点企业及其重点项目逐一对接,建立联合工作专班,明确项目方、经济区、对上协调事项“三张清单”,每周调度通报,对进度不达标的进行督查督办,全力保障项目推进。
  据统计,今年共为总投资562.5亿元的46个在建项目制定“三张清单”,解决问题30余个,有力保障了建设进度。
  为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形成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完整“责任链条”,今年,董家口经济区推行全程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助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专班服务等工作机制,按照干部职工全员参与、项目企业全面覆盖的原则,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系列举措有效拓宽企业问题反馈渠道,建立了企业“吹哨”、部门“接招”、专窗“销号”的反馈处理机制,全力消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此外,董家口经济区还建立非审批事项服务企业运行平台,通过实施集中接件受理、明确办理时限、平台展示进度、实时监督问责等举措,确保企业办理事项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集中受理、一次告知、一次办结”,进一步加速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增强企业体验感和获得感。上半年,该平台办结各类审批事项256件、联合验收19件。

  强化要素保障
  提速项目建设
  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董家口经济区聚焦“要素保障”,为项目量身定制最优服务,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为提升产业集聚“承载力”,今年以来,经济区加快完善道路、公共管廊、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硬件设施,梳理即将落地项目基础设施配套需求,为经济区发展强基扩容。同时,积极推进中法水务二期污水处理、冷链物流基地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满足已入驻企业扩产扩建需求。
  以保障合理用能、提高能耗要素服务能力为导向,董家口经济区及时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组织20余家企业学习最新能耗政策,鼓励企业通过“绿电”节能降耗。帮助国橡中心轮胎项目能耗“过桥”方案通过省专家评审,为诚志等4个项目争取能耗10万吨标煤,为优质项目保驾护航。

  聚力创新突破
  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董家口经济区通过加强园区政策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推动企业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聚焦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经济区完善园区“5个1”推进机制,搭建绿色低碳平台。同时,完成临港产业规划编制,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出台支持园区发展政策11条,从土地保障、人才引育支持、基金支持等方面助力园区企业发展。
  抓好市级两条重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发挥4家链主企业和8个百亿级项目带动作用,工业经济持续保持20%以上平稳增长。推动链主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青岛特钢、海湾化学、金能化学、双星、益凯等链主企业全部入选2023年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培育项目库。
  此外,董家口经济区还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搭建创新平台引导企业抓技改、增产能。8月份,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的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打造一个集创新、中试配套、成果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