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

降低创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

  □本报记者 刘腾

  商事制度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通过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大幅降低投资创业的“脚底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经营主体实力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截至目前,青岛自贸片区新增企业主体3万户、纳税主体1.7万户,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企业主体和纳税主体分别年均增幅27.5%、25.2%,企业主体活跃度为86.2%,比75%的“非常活跃”基准高11个百分点,呈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趋势。

  >>流程再造<<
  市场准入退出更加便捷

  “通过流程再造,我们畅通了市场准入、退出的通道。”青岛自贸片区审批管理部副部长张超介绍,片区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商事主体登记即认制改革,企业登记审查环节压减70%,为初创型小微企业压减开办成本每户2000元以上;率先建立“休眠唤醒+企业除名+强制终止”阶梯式退出监管模式,探索形成了一条有温度、有惩戒、有回路的企业退出新路径。
  在提升便利化水平方面,青岛自贸片区全国首创企业登记“智能表单”改革新模式,实现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全业务类型4000余种业务场景全覆盖,平均提速75%;落地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开展经营范围自主公示和存量转换试点,实现企业特色服务自主推广,有效推进经营范围变更精准智能匹配。
  同时,青岛自贸片区创新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建设“3D云住所”,有效释放住所资源,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纳入集中登记范围,一站式满足初创企业登记注册、法务、金融、商务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实施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化改革,解决非涉药企业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难问题,推动药食同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智能标签”,创建“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在青岛自贸片区打造的全国首个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平台上,可实现海事、交通、船级社、船舶检验等一网感知审批,航运企业筹办时间缩减30天。
  “片区突出系统优化集成,着力提升政务效能。比如全国首创的云端自贸审批服务联盟,与46个沿黄流域成员单位签约,实现异地办事‘云见面’跨域通办新模式。再比如落地全省首个公共资源交易‘一照通投’试点,助力跨域招投标便利化发展。”张超介绍。
  通过挖掘数据价值,青岛自贸片区着力营造全新的政务体验。开展食品经营许可、危化品经营许可等12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感续证”试点,实现从“企业被动申请服务”到“政府主动提供服务”。推行电子证照联展联用,归集67种跨部门电子证照数据的线上申领、下载展示、验证使用。开启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审批小厅“一中心、多点联动”全新体验,支持130余项业务自助办理。
  “为呵护企业全生命周期,我们建成自贸360度才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自贸全链帮、自贸政策云、自贸金服、自贸智领、自贸云商桥等数智化服务产品,多端口覆盖、全方位对接。”张超说,“该平台提供全程免费帮办代办服务,已累计服务企业5.5万余户次,实施帮办代办服务事项11500余人次。”

  >>创新执法<<
  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

  按照“执法无事不扰”和“服务无处不在”原则,青岛自贸片区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率先在全市开展不予行政强制试点,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完善“信用+智慧”分级分类监管模式。
  对标国际高标准,片区在全国首发《RCEP协定下企业知识产权合规指引报告》《RCEP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建立“济青烟”三片区知识产权跨域协同保护体系,设立全省首个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联络服务站,强化跨域协同保护。
  为维护公平高效的市场秩序,片区率先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创新“区块链+云存证”在线保护模式,发布实施一站式服务指南、工作规范两个团体标准,有效提升商业秘密保护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取消招投标项目标前备案、推行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发布竞争政策试点10项工作举措,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回应经营主体关切为主线,始终与经营主体的实际诉求‘同频共振’,着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张超告诉记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