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改变历史走向的两次海战

  青岛西海岸地处黄海沿岸,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冲和海防重地,春秋战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海上争战。这当中,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当属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齐吴琅琊海战”和南宋时期的“宋金胶西海战”。这两次海战,不仅关系着参战国各方的前途与命运,起到了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军事历史上乃至世界海战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壹
  齐吴琅琊海战

  齐吴琅琊海战,也称齐吴黄海海战,发生在公元前485年春的齐国琅琊海域(即今西海岸新区琅琊海域),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第一场著名海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战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于整个齐吴琅琊海战的情况,最早见诸《左传·鲁哀公十年》,记述得很简单。鲁哀公十年春,“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春秋末期齐、吴两国同为海上强国,都因内有河流湖泊东临大海而建有强大的水师,称作“舟师”。尤其是吴国,曾倚仗其强大的舟师频频水战,纵横驰骋。当时的吴国兵强马壮,在公元前484年击败越国后一直有向中原地区扩张并称霸中原的图谋,而已经是东方大国的齐国成为阻碍吴国实现这一战略图谋的障碍,犯齐灭齐成为必然。因盘根错节的历史原因,齐国与南面邻国结怨甚多。为了伐齐,保障进入中原地区吴军的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的补给,吴王夫差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一条贯通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运河开通后,在公元前485年春,吴国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
  此时,恰逢齐国发生了立君之斗。齐大夫鲍氏组织了一场政变,伺机杀掉齐悼公阳生,另立齐简公为新君,派人向鲁吴等联军发出讣告,举哀兵以对抗四国联军。依据周礼规定,国君死亡乃为国丧,期间交战的双方都必须罢战,因此,吴国联军接到齐国信报只得暂缓进军。然而,吴王夫差并不甘心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这样半途而废。《史记》里载:齐国的鲍氏杀死了齐悼公,吴王夫差得到消息后,在军门外为齐悼公痛哭三天,即以平叛为借口取道海上继续攻打齐国。
  针对进攻齐国的海上作战,吴王夫差做了精心准备。生活于江南的吴军惯于用船,擅长水战,历来舟军就是吴军克敌制胜的利器,早在破楚之战和击败越王勾践的战斗中,吴国水军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此次,夫差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主力舰船数百艘沿海北上,乘风破浪,实行远航奔袭剑指齐国沿海(山东半岛),意图与陆上联军夹击齐国。
  吴军舰队出海以及陆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朝野震惊,原本内斗不已的各方势力暂时放下争端,共商御敌对策。齐国本来就是临海大国,有数百年的航海史,积累了丰富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因此战船齐备,且还有以大翼船为主的大型海船,拥有一支当时诸侯国中可谓强大的海军舰队。反观吴国,由于长期在内河和湖泊作战,因此尽管其水师舟船众多,却主要是以内河船只为主。相较之下,齐国舟师并不畏战,枕戈待旦,以迎吴师。
  吴军舟师在此之前,曾在宽广的洞庭湖和长江江面历次交战中,连战连捷,再加上此时由吴王夫差率领的主力陆军和内河水师进展顺利,使得吴国海军极为骄横轻敌。在主将徐承的指挥下,吴国舰队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地杀到黄海之内的琅琊海域。齐国海军出兵南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迎战吴军水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齐吴海战打响。
  吴国海军远道而来,虽然气势旺盛,但长途奔袭已为疲惫之师,齐国则以逸待劳,并以对当地海况和岛屿地貌熟悉的优势,埋下伏兵,集中力量在自家门口痛击吴军舰队。当时恰逢琅琊台海域风高浪涌,舰船在波峰浪谷间起伏颠簸,身为内河水师的吴军士兵开始晕船,整个吴国舰队失去战斗阵型,乱作一团。而早已在琅琊台守候多日的齐国海军舰队抓住时机,从上风方向向吴国舰队发起猛烈冲击。面对齐军的突然袭击,吴军在经历了初期的短暂混乱后,逐渐稳住阵脚,开始猛烈还击,黄海海面上,吴、齐双方发射的箭镞你来我往交织在一起。齐军舰队杀入吴军水师阵列中,双方进入最惨烈的接舷战。作为水战行家的吴军本来是非常善于接舷战的,但毕竟是长途奔袭,一路远道而来的将士无不身心疲惫。同时,吴军生长并活动在温暖的南方地带,而此时正值初春,黄海海域气候很冷,习惯温暖环境的吴军士兵在这种气候下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最终,齐吴海战以吴军的惨败和齐军的全胜告终。吴军舰队损失过半,士兵死伤无数,主帅徐承率剩余舰船拼死突出齐军重围,向南撤退而去。
  吴舟师在黄海惨败的消息传到吴军陆战前线,吴王夫差极为震怒,大举挥师北上,在陆地上接连进行了几次更大的战役,最终以齐国的战败而告终。据《吴越春秋》记载,这次战役之后,齐国长城以南大片土地割让给了吴国,吴军还从齐国抓走了大批工匠和妇女,以至于在吴国都城苏州专门划出大片土地设立“齐人里”,将其安置。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夺取琅琊等吴国旧地,前468年迁都琅琊。

  贰
  宋金胶西海战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在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黄海海面上曾发生中国古代最具规模的海上大战——宋金胶西海战。这也是中国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当时,金朝的完颜亮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为满足其强烈的占有欲,同时转移内部的不满情绪,即位后,他便处心积虑地准备发动消灭南宋的战争。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不久,又下令营建南京(今开封),同时在通州修造战船,大规模强征兵力。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完颜亮寻机挑衅,不断制造事端,派人向南宋政权强行索取淮汉地区土地。在广大军民一致要求抗金的浪潮中,宋高宗被迫下令抵抗。八月,完颜亮见恫吓威胁不成,正式出兵南侵,金朝60万水陆大军,在东起海上、西到陕西的千里战场上全面推进。其具体部署是:陆上分西、中、东三路;海路则由苏保衡、完颜郑家奴率领一支拥有战船600艘、水兵7万人的舰队沿海南下,直捣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时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率舰队守卫海防的李宝,主动请缨率领一支只有战船120艘、水兵3000人的舰队沿海北上迎击了金军。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八月,完颜亮以南征水军副帅完颜郑家奴为前锋,率部万余人围攻海州。九月,李宝得知海州正在受到金军围攻,立即率军支援,并大败金军。随后,李宝水军继续北上。十月下旬,李宝的舰队行驶到石白岛之东的宋家口海叉子停泊。此海叉深入陆地10多里,两面低岭加持,宋军水师便于隐避。东距陈家岛(鸭岛)30余里,中间隔董家嘴。宋军打探金军动向,巧遇几百名前来投诚的金朝汉族水兵,从他们那里获得可靠情报,得知金舰队已驶出海口,行驶到密州胶西海域时,因风急浪高停泊在陈家岛,距离宋军30余里。另一方面,李宝还向敌军派遣了很多奸细。因金国水兵水性差,便强征了大批琅琊一带的渔民作为船工,李宝利用当时天气寒冷的机会,派奸细组织渔民家属前去金国水军中送棉衣,并约定在李宝水军攻打时将金国水兵骗入船舱,然后弃船逃跑。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北风转西南风,李宝果断率领舰队迅速北上,突袭金国水军副帅完颜郑家奴部万余水军。此时天刚蒙蒙亮,金国水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当被迫征来的汉族士兵船工远远望见李宝舰队时,便遵照约定伺机弃船,跳海逃生。李宝舰队迫近敌舰时,金人还蒙在鼓里,尚未发觉。李宝抓住战机,命令舰队全面出击。金军遭到突袭,惊慌失措,赶紧起锚张帆,仓促应战,舰只挤成一堆,乱成一团。李宝旋即下令向金舰发射火药箭,由于金船帆是用油布做成,见火即燃,金舰队霎时烟焰冲天,几百艘战舰一下子陷入火海之中。一些幸免火箭攻击的敌舰,仍想负隅顽抗。李宝指挥舰队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激烈的白刃战。这时,受尽压迫的金舰队汉族水兵,纷纷倒戈起义。结果,金舰队全军覆没,金军副统制完颜郑家奴及雄州刺史阿瓦等毙命,3000余名金兵逃至陈家岛后投降,金国水军主帅苏保衡所率水军见大势已去,乘船逃窜。此次海战《宋史·李宝传》中有详细记载。
  在海上失败的同时,金国在陆上各路也相继失败。军事上的节节失利,进一步加剧了金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完颜亮终于死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其四路并举一举吞灭南宋的计划,遂告彻底失败。
  许多史书都记载宋金胶西海战,但《宋史》《金史》还有后来的《通鉴纲目》,以及地方史志等,对这次海战的记述较为混乱,主要分歧在于胶西海战的地点。现在史家各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陈家岛就在灵山卫附近的唐岛湾的外侧,现在的薛家岛水域内,这次海战就是发生在灵山卫周边;有的认为唐岛湾一带水域狭窄,无论如何也摆不开一场规模浩大的海战,这场战争应发生在今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的鸭岛附近,因鸭岛当时名为陈家岛。《山东通志》《大清一统志》也说陈家岛就是鸭岛。《宋史》记载宋金两军相距30里,从石臼岛向东三十里,正好就是现在陈家口外的鸭岛。
  今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两个陈家岛。东部的陈家岛在淮子口的西岸,与团岛相对,明代灵山卫指挥佥事陈姓在此设防,故曰陈家岛。此处为淮子口天险,是进出胶州湾的通道。乾隆年间《灵山卫志》防御图示明,那里有个陈家岛。但此处不便于停船,周围暗礁密布,南方进入胶州湾的货船经常在此颠覆。苏保衡所率六七百艘战船断不会停在那个地方,它也停不了那么多船。后来的《胶州志》又改成在唐岛泊船,说金军600艘战船7万多人泊在唐岛,估计有这种可能。
  这次海战,金军完颜郑家奴副帅部被俘将士3000多人,逃亡数千人,共损失近万人。推测金国全部水军号称六七百艘、7万人,分两部分,跟李宝遭遇的只是副帅完颜郑家奴所率的一万左右的将士。苏保衡所率的6万多水军应该是在唐岛湾,闻完颜郑家奴船队在陈家岛(鸭岛)被烧后,逃回渤海。史书上说苏保衡战败是对的,因他是主帅。宋金海战南宋大将李宝以3000多人的宋军打垮六七万人的金国船队,创造了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节选自《青岛西海岸历史文化概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