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新区“艳”,山海传佳话
——区交通运输局专业技术人员张艳赴陇南武都区开展协作帮扶二三事

张艳深入当地企业走访调研。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蔡媛 冉德平
“三个月里,你全力以赴为陇南市武都区交通运输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你撰写的《地质灾害对武都区农村公路的影响及建议》,有效促进了武都交通运输工作创新发展。你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同仁……”
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交通运输局收到一封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表扬信,字里行间饱含对区交通运输局专业技术人员张艳支援西部交通建设的赞扬和感谢。
为贯彻落实青岛西海岸新区和陇南市武都区2023年东西部协作工作要求,今年6月份,区交通运输局选派张艳到武都区交通运输局,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期间,张艳巾帼不让须眉,充分发扬新区交通人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全身心投入帮扶支援工作中,得到了武都区交通运输局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当好“技术员”
解决群众出行难题
“9月12日,我亲眼见证了钵罗峪梁隧道工程正式贯通,这是我支援工作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回想起受邀参加钵罗峪梁隧道工程贯通仪式的场景,张艳依然倍感振奋。
钵罗峪梁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为保障隧道顺利贯通,张艳与当地同事定期到施工现场,督安全、控质量、促进度,多次与施工单位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经过日夜奋战,钵罗峪梁隧道顺利贯通,彻底解决了项目当地交通瓶颈问题,改变了沿线群众出行难的现状,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艳还全方位参与涉及当地16个乡镇24个产业路硬化、自然村(组)路硬化工程项目,参与2023年养护、生命安防等4项工程中期建设。她深入枫相、洛塘、裕河等乡镇,查看通村硬化路、产业路施工进度及安全保障情况。
“有一次去甘泉镇磨子坪通村路施工现场,由于山路不好走,汽车无法开进去,只能步行前往,一只鞋的气垫被扎破了,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就这样坚持走了几里路才到达工地。等完成任务回到住地才发现,脚早已磨出了水泡。”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艳记忆犹新,“但是一想到修路是造福于民的一件好事、实事,付出再多也值得。”
当好“销售员”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东西部协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张艳经常深入街头巷尾,跟当地群众学方言、常交流,了解当地群众的家庭收入情况,掌握当地发展现状,为百姓致富建言献策。
七八月份是武都区花椒大量成熟采摘的季节。张艳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花椒种植户家中,围绕产品供给、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献良策、出实招,鼓励种植户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张艳积极推动当地合作社与东西部协作商家建立联络机制,将陇锦园油橄榄等相关产品推介给东西部协作采购企业;对接新区部分企业深入武都区进行考察交流,寻找东西部协作商机;联系驻青高校探讨武都区油橄榄、花椒等特色产业深加工问题,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张艳深入研究国家、省、市等有关产业政策,与团队成员一起推动和理顺有关产业项目实施落地,涉及种植、养殖等乡村振兴产业项目3个,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55万元。
当好“调研员”
献计献策赢得认可
针对当地山区地形特点,张艳全身心投入山区农村公路建设调研工作。她多次实地调研乡镇、村(社)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与团队成员徒步走访居住在山上的农户,深入一线了解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地质灾害影响、群众出行需求、交通发展前景等情况,并就新修建水泥路面的养护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陇南交通运输部门的认可。
针对当地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比较薄弱实际,张艳深入工程施工现场15次,了解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难点和安全保障等,对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结合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就错车道设置、道路通行安全设施警示标志等提出可行性建议。
经过不断努力,张艳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地质灾害对武都区农村公路的影响及建议》,对武都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提出打造融资平台、推行公路灾害保险、公路设计修建防治“三同步”等10余条意见建议和解决措施,为武都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东西两地协作还在延续,山海交通情怀还在延伸。一批批新区交通人奔赴到西部支援建设中去,通过接续努力奋斗,必将推动东西部协作结出累累硕果。